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金融 >
    上海商业保理试点谋求证券化
      时间:2013-08-09 13:32

  8月7日,在“浦东新区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孙永强向记者透露,浦东商务委正与资产管理、基金公司等机构积极研究,力争形成实质性合作,将商业保理公司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处理。

  这或将使商业保理的试点为浦东、乃至上海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益处。“最重要的是,通过打通货币和资本市场的通道,做到证券化,整个金融总量的发展之势将不可同日而语。”建设银行(601939,股吧)上海分行副行长张忠德同日表示。

  据本报了解,自去年商务部批准在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两地进行试点以来,两地均有积极推进,以期能够通过商业保理的方式服务其所辐射的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降低生产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

  “现在生产性企业原材料、员工、水电费的成本在增加,如果可以通过商业保理的方式将资金成本降下来,提高资金利用率,把资金成本降下来。”浦东新区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曹磊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据浦东方面提供的数据,自试点开始到今年6月底,浦东新区已经批准设立商业保理企业33家,合计吸引投资25.76亿元。而滨海新区则新注册商业保理企业19家,注册资金合计13.117亿元。

  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预计,到今年年底,在浦东注册的商业保理企业总量将达60家,注册资本总额达40亿元人民币,累计业务量达20亿元。

  “上海的金融、贸易的发展都比较注意规范监管,并且有大量的供应链企业作为产业和市场基础。”孙永强说。

  据了解,浦东商业保理试点企业投资方背景包括融资租赁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而资金主要投放于商业零售、橡胶贸易、医疗和化工能源等行业,呈现多样化特征。

  但由于目前浦东新区16家已经开展业务的保理企业,累计业务量只有2.8亿元,数量较小,尚不具备资产证券化处理的条件。“到年底实现20亿元业务量的时候,就可以操作了,还可以几家企业联合起来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孙永强说。

  “公司方面也已经在研究资产证券化的问题,等我们做到3、5亿的规模,就可以去试试市场的水温。”一家台资保理企业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但对于我们来说,目前政策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课税。”

  事实上,上述保理企业负责人所指出的问题正是目前沪津两地试点过程中均面临的难题。这是由于商业保理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面临业务规范缺失、信用管理政策不配套、人才队伍严重短缺和重复征税等问题。此次浦东成立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亦期加强行业管理,探索建立国内商业保理通则。

  孙永强亦坦言,目前商业保理企业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需征收什么税、如何课税等这些问题尚无统一办法规定,直接影响到商业保理企业开展业务。

  “我们正在与税务部门协商。”曹磊说,“随着业务量的逐渐增加,会有更多中小企业、供应商提出需求。”

  据了解,天津方面今年将在保理行业进行“营改增”,并借助政策优势在当地打造“商业保理之都”。但上述保理公司负责人则担心由于应收账款与普通生产资料不同,政策如何操作将影响其实际税负的增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