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金融对外开放,谨慎论调近年来不断上升。周小川表示“金融服务业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给大家提了个醒——金融开放仍旧是大势所趋,只有实现金融开放,才能真正保障金融安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日在2017陆家嘴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称, “各国的经验也包括我们中国自身经验表明,保护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的不健康,导致市场架构不健康不稳定容易产生危机”、 “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
周小川的这次表态,引发市场的不小关注。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最近两年,针对金融对外开放,谨慎论调不断上升。
这种论调的上升,一是源自外汇市场的动荡,引发很多人的担忧。
内外金融市场都处在敏感变动中,金融开放问题自然也就被遮蔽住了。 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周小川讲金融业对外开放,并且直言“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就不能不引起金融界和舆论的关注。
中国金融稳定和金融开放问题,长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这一问题,也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对于经济转型国家来说,都要面临如何在金融稳定和金融开放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不过,在学术讨论中,一直都掺杂了特殊利益集团的诉求。相比较与海外金融机构进行激烈竞争来确立市场地位,很多人更喜欢通过金融保护,来实现“旱涝保收”。就像周小川所说的“个别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对金融业进行保护”。
这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做法,不仅导致国内金融业竞争力不足,实体经济更是长期承担高额信贷成本。
金融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这点,没有什么疑问。即使目前时机不成熟,也不能忘记了这一目标。把自己关在鲁迅先生所说的“铁屋子”里,随遇而安,不思进取,注定没有前途,也换不来真正的金融安全。
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不是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大风大浪中锻造出来的。对此,有关方面既要有勇气,也要有自信,毕竟和以往相比,现在是中国金融业最好的时期,因而也是最应该推进金融改革的窗口期。
实际上,中央重视金融安全,但并不意味着不要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6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2017年新版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也放松了外商进入银行业、保险业的相关限制。
所以,舆论不能因为中央强调金融安全,就觉得不搞金融开放。金融开放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金融开放的金融改革不可能成功。
想要实现金融安全,一是要有健康的金融市场,二是良好的监管。这也是为什么亚洲金融危机中,为什么东南亚国家一败涂地,而香港能够顶住压力。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健康的金融市场也就无从谈起;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摸爬滚打,监管部门也不可能建立成熟的监管体系。迟迟不推动金融开放,只不过把金融风险时间点后移,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