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腾讯的新零售对决趋于白热化,带来了相关资产的价值重估,A股服饰类上市公司即是其一。有分析人士认为,服饰类上市公司拥有线下核心资源及竞争力,新零售的赋能有望进一步提升其商品流通效率及客户体验,增加市场份额,从而迎来业绩提升及价值重估。
新零售赋能服饰类公司
按照阿里和腾讯对新零售的定义,新零售是从传统零售与传统电商的二元对立中突围,通过技术和大数据来重塑零售业态的“人”“货”“场”三者关系。随着阿里和腾讯对新零售的布局日趋深入,服饰类上市公司开始进入其视野,腾讯25亿入股海澜之家只是开始。
当互联网技术日渐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后,传统的服饰公司开始重新审视线上,对之不再抗拒;而电商巨头则希望利用自身技术、流量和资源赋能传统企业,实现新零售的改造。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向上证报记者坦言,针对如今的新零售、智慧零售等各种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库存共享,但加盟制是很难做到的,除非品牌可以牢牢把握加盟商的进货渠道,而这恰恰是服饰类上市公司的优势。他认为,新零售的兴起将揭开服饰类上市公司价值重估的大幕。
天风证券认为,腾讯、阿里对线下渠道资源的争夺,已从百货企业、超市蔓延到服饰企业,对于门店众多的服饰公司而言,是一种渠道价值重估。以海澜之家为例,其线下门店数量众多,对线下渠道把控力强,品牌定位二至四线城市,曾面临电商和购物中心的流量挤压。互联网巨头的加持,有利于激活其拥有的庞大存量线下店,带来更多用户、产品及体验,渠道资源价值的重估在所难免。
瑞银香港策略分析师及零售业分析师梁裕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零售渠道整合,瑞银开始从关注每平方米的回报,转而更关注消费渠道变化和路径转换。
在东莞证券分析师潘绍昌看来,腾讯入股服饰类龙头公司,对于服装家纺板块会有一定提升作用。“在个股业绩相对稳健的情况下,腾讯入股对股价和公司估值会有较好支撑。”
有资深投资人士持类似观点:“单就服装行业本身来看,并没有出现景气拐点,腾讯和阿里对新零售的推动使得服装巨头线下渠道优势再次凸显。以前市场对它们的PE估值大多在20倍左右,现在估值有望得到提升,达到30倍至40倍左右。”
市场对此也作出积极回应。在宣布腾讯入股的消息后,海澜之家股价大涨,其他服饰类上市公司股价亦联袂上扬。
服饰龙头门店优势突出
近年来,以海澜之家为代表的服饰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在中国各地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开设了大量门店,在服装领域的上、下游拥有较强话语权,而其掌握的连锁渠道网络和供应链优势,则为互联网巨头所看重。
虽然各个服饰巨头的开店策略各有不同,但都选择在消费升级时代做大做强,力求门店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如海澜之家,截至2017年9月,其品牌门店数量达到5608家,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80%以上的县、市。在2014年至2016年,其门店数量分别为3348家、3990家、5243家。
据了解,海澜之家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总部品牌管理-生产外包-总库物流-连锁销售”的运营管理模式。海澜之家本身并不参与服装上游链条,将生产及设计环节外包而后下单取得成本优势。下游方面,海澜之家采取鼓励加盟商投资的方式扩大门店数量,加盟商作为投资人取得门店所有权,承担经营费用,海澜之家则负责店铺形象、运营管理、货品配送,进行管理和实际经营。
海澜之家董事长周建平认为,这种方式强化了对品牌终端的控制力。海澜之家的数千家门店,均以统一形象与标准化服务接待消费者,这直接降低了加盟商的门槛。加盟商并不需要对经营或者服装行业有过深的认识,只需要保证资金运转,这也成为海澜之家线下门店急剧扩张的原因之一。在周建平看来,海澜之家卖的不是传统服饰,而是品牌影响力、经营服务及门店流量,品牌带来的门店流量,才是核心竞争力。
有“女版海澜之家”之称的拉夏贝尔,有着同样的线下门店优势。根据公司2017年三季报,截至2017年9月底,公司共有品柜、门店9258个,其中一线城市820个、二线城市3477个、三线城市2588个。按渠道性质划分,有专柜5582个、专卖店3664个、加盟店12个,较2016年年底合计净增351个。在利用资本扩张门店的同时,拉夏贝尔也在进行线上、线下联动的探索,报告期内公司线上收入已达7.9亿元,同比增长50.93%。
鼎盛时期拥有5200多家门店的美邦服饰,在2017年经历了品牌战略的新转变,转向“单店+集合店”的模式,逐步淘汰低效门店,转而开设大面积全风格店,扩大在购物中心的占比。2017年12月23日,公司举行“百店同日开业、千店同庆”活动。美邦服饰创始人周成建表示,未来公司的策略目标是,让品牌竞争力走出渠道为王的市场红利时代和价格敏感的互联网商业时代,更好地展现价值竞争力,以便迎合当下新兴渠道和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并进一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同样门店众多、拥有完善连锁网络的雅戈尔、太平鸟、江南布衣等,一方面继续巩固、增强自己的渠道优势,另一方面也开始品牌升级、技术改造和对新零售的探索。
在新零售赋能价值重估的大背景下,增强渠道优势、升级品牌无疑是这些服饰类上市公司的较好选择。(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