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居民钱袋子和消费均受到影响。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9.0%。
复工和稳就业直接关系到消费信心的恢复。从3月份来看,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都在推进,3月份市场销售比1-2月份降幅明显收窄。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当下刺激消费和恢复居民消费信心的关键是稳就业。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困难的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企业不倒闭,员工有工作和收入,自然就会去消费。
消费信心恢复关键要稳就业
今年一季度居民的钱袋子和花钱信心都受到影响,3月份有回暖迹象。
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50亿元,同比下降15.8%,降幅比1—2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3841亿元,下降15.6%。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从一季度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幅度比较大,从3月份来看,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都在推进,3月份市场销售情况比1-2月份降幅明显收窄。从下一阶段来看,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前期压抑的一些消费行为后阶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补,消费会逐步企稳回升。
消费状况和居民的钱袋子是密切相关的。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8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5%。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
对收入降低和对失业的担忧,使部分消费者减少了大宗消费。某独角兽互联网公司的资深公关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公司业务下滑严重,她开始焦虑在北京的房贷问题,以及后悔年前花了大笔钱买保险,2020年她做好了节衣缩食的准备。
毛盛勇认为,如何扩张消费,核心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能力,二是消费意愿。他认为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前期压抑的消费会得到一些回补,正常的消费会陆陆续续表现出来。对于消费能力,不仅仅是看当前的收入,也要看预期的收入,还要看财产的状况,包括存款等等。下一阶段,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居民收入增长也会逐步好转,特别从消费意愿来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消费结构总体升级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对于消费者信心的恢复,受访专家多提到稳就业的关键作用。长期关注消费领域研究的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朱迪认为,消费信心的恢复和刺激消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稳定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和收入预期。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年轻人和中等收入群体本来就是扩大消费的主力群体,这部分人群的就业和收入稳定尤其重要。
阿里罗汉堂秘书长、湖畔大学执行教育长陈龙4月16日接受记者采访也表示,对于刺激消费,现在最重要的话题是要保住企业和稳就业。目前中国疫情已经控制得比较好,但全球的疫情还在高发状态,外需停摆加上境外疫情输入风险,中国的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恢复都还有很多挑战,当下政策要考虑如何救小微企业,帮助困难的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企业不倒闭,员工收入不受影响,自然就会去消费。
消费结构刚需化
从1月23日至今,除了必须要买的粮食和蔬菜,武汉人向女士几乎没有其他消费,也没出过小区。
一位寒假留学校的北京某大学的大四男生告诉记者,他已经三个月没出过学校门了,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他除了吃饭和洗漱用品花费外,也少有其他消费,他已经做好了在学校待到暑假的准备。
一季度数据也显示,全国居民的恩格尔消费指数激增,食品消费在人均消费中的支出占比直线上升。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1708元,增长2.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3.6%。
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下降17.8%,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下降11.4%,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下降17.0%,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下降36.1%;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下降10.2%,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下降22.2%。
疫情期间消费结构变化明显在很多国家都有体现。美国官方发布的3月份消费数据,13个主要销售类别中有8个下降,其中服装商店下降50.5%,家具和家居用品商店下降26.8%,餐馆和酒吧下降26.5%。随着美国人囤积必需品,食品和饮料商店创下25.6%的历史新高。
朱迪认为,现在疫情防控依然严峻,尤其在一线大城市,受此影响二季度教育文化娱乐这些传统实体服务性消费,包括电影院、旅游、健身等估计改善程度有限,但是这也推动这些服务消费转型,这个过程估计会促使相关行业重新洗牌。
文化和旅游部和国家卫健委4月13日发文称,疫情防控期间,旅游景区只开放室外区域,室内场所暂不开放,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
对于教育类消费,北京朝阳区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目前她已经付费买课的线下教育培训机构都属于停课状态,何时恢复上课还待通知,希望这些机构不要关门倒闭。但可以肯定的是,2020年上半年她不会再给孩子买线下培训课程。她目前接到比较多的是线上的课程推销电话,会考虑给孩子买线上课程。
朱迪认为,这次疫情其实提醒政府应当关注和支持本地消费需求,就是居民区周围三公里的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打造,包括餐饮、娱乐、生活服务等,并扩展到线上线下联动,这样才能更稳定有效地满足居民需求,也有助于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分散式、本地式的消费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