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其他 >
    石油业衰败速度远超预期 比煤炭行业还要快
      时间:2017-08-14 14:28
  兴盛了一百多年的石油行业目前正走向夕阳,石油工业的辉煌即将不再。

  石油业衰败的速度可能远超预期,甚至比煤炭行业衰落的速度还要快。

  未来很长时期内,石油业不会消亡,未来石油的增量主要来自于化工行业,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费拐点将很快到来。

  国际油价将长期处于低位,高油价可能永不再现。除非产油区出现大规模战争,否则国际油价连回光返照的机会都没有了。

  原本以为石油行业的衰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从当前的形势看,这一判断出现了严重错误,石油业的危机提前来了。

  由于近两年国际油价一直处于低位,因此判断石油业上游承压较大,下游消费还有增长,因此下游无忧。但目前看来,这一判断也是错误的,中下游的危机也已经到来。

  近期在华东、华北地区打的正酣的成品油价格战,正在向全国范围内蔓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的加入,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石油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危机正在加速。

  长期以来,成品油降价一直是民营加油站的市场竞争策略,三桶油很少参与,它们甚至对降价一直较为避讳。然而,此次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公司参与大幅降价,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不得不以降价来维护现有的市场份额。

  在我国,油气领域的改革一直较为滞后,上游石油区块几乎完全掌握在三桶油手中,而原油的进口资质也需要通过三桶油的排产计划,因此多年以来,中国民营石油企业,尤其是下游石油加工企业长期处于没有口粮的状态。2014年,中国部分放开了民营油企的原油进口资质,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地方炼厂机会,近两年来,民营炼厂炼化能力越来越大,再加上三桶油的炼油能力过剩,最终形成了结构性过剩的成品油格局。

  供应过剩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成品油消费的增量在下降。尽管2016年中国汽车销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800万辆,但在2017年1-4月,却出现了历史上首次汽油消费增速的下滑。

  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4月,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总量为4012.54万吨,同比下滑0.37%,而在2011年至2016年期间,1月至4月汽油表观消费量总量的平均涨幅则为10.42%。

  毫无疑问,对石油行业而言,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成品油消费增速的下滑,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替代能源增加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电动汽车近年来越来越多,2016年全年,中国新增电动汽车50多万辆,年增速超过了50%。中国汽车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07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达74.1万辆。按照每辆新能源汽车每年2万公里里程计算,每百公里油耗10升,那么每年将减少汽油消耗140万吨以上。

  另一方面,共享汽车正在中国兴起,拼车共享的规模一旦扩大,原油替代效应将会显现,而共享汽车如果选择电动汽车的话,那么其替代效应将会成倍增加。

  目前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虽不显眼,但已经对成品油消费形成了重大冲击,据中石油集团发布的内部报告称,目前仅共享单车一项,中国将每年减少汽油消费150万吨,而这一数据超过了中国全年汽油消费的1%。

  再加上电动汽车的替代,目前每年减少汽油消费在300万吨左右,这一数据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如果按照中石油1吨原油平均提炼0.215吨汽油来计算,300万吨汽油需要消耗约1400万吨原油,而1400万吨原油已经大大超过了中石油辽河油田一年的产量。

  真实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尽管当前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还很小,但每年的增速却超过了50%。如果储能技术、或者无线充电、或者氢能汽车等等,一旦有了重大突破,燃油汽车行业将会瞬间崩塌,试想,如果一辆充电汽车能够续航1000公里以上,谁还会开燃油汽车呢?

  而技术的进步几乎是不可阻挡的。这也正是“石油业衰败的速度,甚至比煤炭行业衰落的速度还要快”这一观点的重要依据。

  在人类能源史上,共经历过柴薪时代、煤炭时代、油气时代,尽管煤炭时代已经是过去时,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煤炭依然是主要能源之一。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煤炭并不代表着未来,过去几十年来,这种能源一直在走下坡路。

  但是,由于电力的主要获取来源仍然来自于煤炭等化石能源,因此煤炭短期内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目前而言,由于绿色能源如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还只能局部替代,因此,煤炭尽管高排放、高污染而不受待见,但未来几十年它可能还会大规模被利用。

  相比之下,石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全球范围内,石油消耗量的将近一半来自于交通领域,如果电动汽车(或其他替代燃油汽车)行业出现了颠覆,那么石油业将会迅速跌入低谷,整个行业将面临塌方式困局。

  当然,石油行业并不会消亡,因为除了交通领域之外,化工等领域也是石油的消耗大户。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化工原料,石油在这一领域的消费还在增加。也就是说,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石油业并不会消亡,未来石油消耗的增量将主要来自于化工领域,而交通行业的消费将会急剧下滑。

  石油消耗量的减少,无疑将大大抑制国际石油的价格。目前,国际油价已经持续了超过两年的低价,50美元/桶成了一个分水岭,而这一价格,让众多产油国、包括很多国家的上游公司叫苦不迭。

  传统的产油国委内瑞拉,由于油价下跌,国内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用民不聊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低油价下苦苦支撑的俄罗斯,卢布惨遭血洗,不仅财政吃紧,而且国内物价飞涨。

  看看我国的大庆油田,曾经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太平洋的共和国长子,曾经富得流油的英雄城,如今已深陷亏损泥潭。由于大庆油田资源枯竭严重,开采成本不断上升,按照目前的国际油价无疑将继续亏损。

  然而悲剧的是,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几乎没有任何基础。除非产油国出现大规模战争,国际油价再次辉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非常多,毫无疑问供需格局是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一度甚嚣尘上的石油峰值论不见了踪影。因为人们看得到,随着北美非常规油气的革命,石油的供给越来越多,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石油产能的严重过剩。

  当前,国际市场上石油供应约9600万桶/日,而消费量约为9400万桶/日,供应出现约200万/日的剩余,尽管这一数量不算多,但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却是致命的。

  事实上,目前对国际油价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石油的基础产量(9400万桶),而是石油的机动产量(200万桶),但凡这一机动产量有所变化,国际油价就会大幅波动。而机动产量本身又是容易变化的,由于美国二叠纪页岩油成本较低,因此国际油价一旦有所反弹,这些区块的产能就能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进而将油价打回原形。这就是近几年OPEC一再减产,而国际油价一直低迷的主要原因。

  去年,当能源专家陈卫东先生的一篇文章《石油已迈向夕阳》发表之后,中国石油大学校长甚至召集校领导开会,研究该大学未来该如何转型的问题。是的,作为走向夕阳的行业,石油业业已成为了“没落的贵族”,好日子不多了,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或者对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而言,是该讨论主动转型的时候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