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 > 年鉴学派 >
    与“狼”共舞:中华牙膏重生
      时间:2013-05-30 16:57 作 者:李海强

  贸易保护主义在卷土重来吗?曾经是红地毯上最受欢迎的外国投资人突然被形容为掠夺者,一些分析人士批评说,由于外资并购的原因,中国经济已经丧失了在某些领域的发言权,比如感光材料,比如油嘴油泵,比如工程机械。

  尽管这些外资的目标收购企业可能资产状况恶劣,而且还在维持效率低下的国有控股形态,但国内对于改革问题的重新争论则加剧了这样的不安:垄断性的全行业收购或所谓的“外资并购斩首行动”将窒息中国经济的自我成长活力。

  二战后,一些有影响的、但思想左倾的发展经济学派学者,如阿瑟·刘易斯(LEWIS)、佩必思(PREBISCH)等对外商投资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培育当地“民族工业”,应对外资予以限制。

  然而,事实却胜于雄辩。那些排斥外资的国家与那些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领域实行外向型政策的国家相比,经济表现明显落后于后者。

  毋庸置疑,外商投资是解释2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吸引外商投资被认为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实现追赶战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于此时回看当初曾在合资时引发过巨大争议的中国企业,应有助于我们得出更理性的观察结果。尽管哈啤、乐凯和中华牙膏今天的遭遇不尽相同,但把其衰落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外资收购的结果,并不符合客观事实,但我们或许仍可以从反对的声音中学到些什么。

  5年前,被时任上海牙膏厂总经理侯少雄称为“阿必大”(上海话中童养媳之意)的美加净牙膏品牌,被前者从联合利华的手中收回。时至今日,这个在1994年合资前年销量6000万支、出口量占全国70%的牙膏品牌仍处于“缓慢的恢复期”,沉疴难愈。

  相较而言,另一个养入联合利华闺中的“阿必大”——中华牙膏品牌似乎要幸运的多。这家在全球依靠不断收购本地品牌进行扩张的跨国公司,还曾为中华牙膏诞生50周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庆典,联合利华中国区CEO柏亚伦的微笑贯穿庆典活动始终,他甚至略显激动地表示,中华牙膏的业绩简直让他“太满意了”。

  这是不是有些夸张?2005年末,AC尼尔森在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华牙膏以13%左右的市场份额成为该行业亚军;迄今为止,中华牙膏已经拥有了十多种产品,与合资前相比,产品种类大大丰富;“中华”的品牌形象更加年轻化、现代化,品牌资产也有了长足的积累。如此看来,这个集律师和会计师资格于一身的英国人似乎并没有矫情。

  但是,联合利华经营中华牙膏的业绩也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最糟糕情况下的营销》一书的作者,曾任欧莱雅大区经理的俞雷直言:“如果联合利华说自己经营中华牙膏成功,那纯属自欺欺人。”

  1994年,联合利华以 1800 万美元资金入股,取得了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上海牙膏厂以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1200万美元人股,占有40%的股份。在合资公司中,联合利华投入了自有的牙膏品牌“洁诺”和“皓清”,而上海牙膏厂则依联合利华要求将主力品牌“中华”和 “美加净”品牌许可其租赁经营。

  联合利华起初的做法似乎符合了观察人士对它的批评:以收购的方式“软消灭”本地竞争品牌。起初它只把中华牙膏沉入农村市场,但在2001年时,联合利华突然意识到,中华牙膏仍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品牌。这种改变的发生,部分是因为,在自有品牌“洁诺”的推广上遭遇了难堪的失败。

  中华牙膏的包装被赋予新意,但仍保留主要的LOGO元素;同时,联合利华加大了中华牙膏新产品的研发力度,迄今为止,联合利华中国公司对中华牙膏的投入占其在牙膏行业总投入的95%以上。

  除此之外,联合利华也加大了推广力度,甚至制造出一支可供四口之家使用150年的巨型中华牙膏,在中国部分城市巡展。或许这些“秀”的确达到了预期效果,在AC尼尔森2005年末的市场调查中,中华牙膏的加权分销指数在同行中最高,也就是说他们在全国城市和农村市场的铺货最全面和最深。

  中华牙膏可谓大难不死。但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联合利华的策略过于多变,耐心不够,浅尝辄止,将影响到这个“庶出”品牌的未来。如果改变策略,当年的洁诺恐怕也会有更好的市场表现。联合利华(中国)公关部经理吴亮坦率承认,中华牙膏不会被打造为一个国际品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