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 > 年鉴学派 >
    战略转型中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时间:2017-10-26 15:22 作 者:刘志彪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发达地区怎样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进行高水平的区域创新,从而走出一条率先冲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子?

  在区域创新格局中,怎样发挥发达地区的引领性作用

  依托于加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进行国际代工和加工贸易,只能是早期的粗放发展阶段,这种外向型经济特征和指向过于强烈的地区,自主创新型经济不容易内生地成长出来,更不可能对自主创新道路产生引领示范效应。因此在发展的新阶段,要在区域创新格局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就必须加速进行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把利用国内低端要素进行国际代工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改造成为依托国内外市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发展模式,即基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的开放型经济新模式。否则,我们就抓不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给发达地区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推进自主创新中,怎样追求原创性成果

  第一,原创性的创新成果对制度的依赖更加深重。缺少制度创新的支撑,不可能有原创性创新大量涌现。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营商环境,是驱动创新实现原创性的主动力。一是在企业治理结构中,要有真正代表长远利益的决策支持体系,急功近利的短期眼界,不可能孵化和衍生出需要长期打磨才能成功的原创性成果;二是要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使企业既有竞争压力、又有竞争实力去长期从事艰苦的研究开发活动;三是要以法治保护和鼓励创新活动,如实施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等。

  第二,培育和扶植本国原创性成果大量涌现的市场基础。从宏观方面来看,政府应该站到前台带头支持中国企业实施原创性成果战略。一是对政府的大宗采购项目,应该对国内优秀的民营企业所生产的优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按国际惯例实施倾斜支持政策。二是政府要努力建立国内统一市场,拆除市场壁垒和进入障碍,塑造培育和扶植本国原创性成果的市场基础。三是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国际代工利用国内市场需求,及时转换为具有原创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企业。四是社会要创造中国企业原创性成果形成的市场基础和舆论条件。从微观方面来看,比国内市场规模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国内需求的特质,精致需求型的客户,他们对厂商施加高标准的压力,激励厂商改善、创新、自我提升以进入更高级的市场区域。

  第三,民族文化认同和培植自信心的问题。对世界著名品牌而言,品质只是消费的一个基本条件,制造地点和文化历史往往赋予了它们更多的社会学涵义,如原创性的设计思想、品牌想象力的历史感以及品牌所代表的国家形象等。因此,中国企业自创品牌的战略,其实并不简单地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策略问题,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新塑造过程。

  此外,政府要把以规模、速度、产值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观,真正转变为以技术、效益、品牌、竞争力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观。

  在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基础上,怎样打造标志性品牌

  OEM企业是否一定要发展自有品牌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以是或不是来回答。如果竞争的市场空间和容量依然存在,而且如果某一特定企业具备发展自有品牌的各种资源和条件,那它就应该大胆地进行创新。具体的创新可能有三条路径。

  第一是OEM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独立地发展自有品牌的方式。如果该OEM企业制造的产品所占据的份额足够大,它的制造能力在产品领域中有足够的话语权,那么它的制造能力和资金积累能力,就能够支持它直接进入品牌经营领域。拥有所在产业的国际代工的话语权,是OEM企业进入该领域进行品牌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第二是OEM企业抓住市场变化中的新空间,避开原品牌商的竞争锋芒,发展新的适合自身的新品牌。这方面当年的浪潮服务器提供了案例,浪潮抓住了网络在线游戏发展所带来的市场新空间,推出了网络游戏服务器,市场反应良好,销量与品牌快速增长。其实,这一服务器与普通的服务器并无太大的区别。

  第三条可能的路径是通过改变技术,在既有的市场中挖掘新市场。OEM企业走这条道路的关键在于进行技术创新,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本质在于制造差异,而创造差异的基础,在于改变技术依赖的路径和轨道。因此,在既有市场中寻找到一个新的市场,关键是要OEM企业贴近消费者和市场进行技术创新。

  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制造业通过创建原创性成果和品牌来实现整体的产业升级,这个阶段还没有全面地到来。但这并不排斥某些具备条件的先进企业在提高和稳定OEM订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OEM向ODM和OBM的转化。实现这种转化,不仅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累积组织能力,而且需要社会和政府为某些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创造品牌经营的市场基础和需求条件,培植品牌企业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心和制度条件等。

  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怎样更好地体现开放性包容性

  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包容性,从微观角度看,就是应该构建至少包含如下元素和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一,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企业主体系统。企业是创新活动的真正主体,它是主导科技知识转化为商业化应用全过程的主要力量。重大的、关键性的创新会在哪个方向上突破、是否能顺利地转化为新产品、能不能取得预期的商业成功,等等,都具有莫大(博客,微博)的不确定性,也是政府难以预料和有效控制和引导的。发达国家的创新实践证明,以高技术企业为主体,使其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部门之间形成开放的紧密型联系,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命运体,对于吸收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原始基础创新的思想,对于企业酝酿颠覆式创新和改良式创新,对于研发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对于降低研发风险、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格局,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最大限度地适应、回避创新风险的资本系统。并不是所有的货币和资本,都对创新活动具有鼓励和包容性。一般来说,政府资金比较适合于孵化那种具有公共性和外溢性的早期的科技创新成果,但其只能作为引导性的种子资金,而且不可能成为主体资金。商业银行资金适合于成熟产业的改良式创新活动,不适合具有高风险性质的早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活动。美国创新资本体系所具有的功能和优势,主要由私人的风险资本构成。未来,中国政府在科技研发资助、初创企业培育等方面,将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而形成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大学、国企民企、风投资本、专业服务提供商等之间的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紧密合作,各投资方积极参与从科技创新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形成一条独特的价值链。

  第三,灵活高效的全球创新人才激励系统。收入多、平台高、成长机会多、创新氛围好,是激励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关键因素。除了获取更高的工资收入外,优秀人才主要靠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获得持续收入。鼓励创新人才合理流动、宽容失败的鼓励创新的文化,也是构成激励系统的要素。此外,还要为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系统,直接为创新人员和活动提高保驾护航的功能。

  第四,创新模式得以不断更新的动力系统。当今世界各国的创新发展模式,利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趋势。其中比较重要的变化,就是涌现出了大企业内部创业创新孵化机制以及创新中心培育等多种新模式。如大企业孵化的创业创新模式,就是在大企业内部建立创业机制,支持员工成立类似附属公司的小型自主创业团队。往往是大企业以投资者的身份,帮助员工成立附属公司,如果创业团队失败,集团公司只损失有限的投资资金;如果创业成功,则集团公司有收购附属公司及其技术的优先权,使它成为内部的研发团队。这一机制既降低了员工创业创新的风险,又激励了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第五,建设全球创新链的分工系统。

  当今的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全球创新链的结构:创新型企业位于这个创新链的高端,通过技术研发和外包,去引领全产业的发展;外包的加工制造装配企业,则处于这个创新链的相对低端环节,它们往往处于全球综合成本最低的地区,帮助前者将理念、设计、点子等转化为具体产品。在这条创新链中,大学是这种全球创新分工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如美国硅谷周边区域,就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等近20家名牌大学。波士顿区域内,则分布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它们所提供的大量高素质人才以及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是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