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区是区域创新发展实践的新热点、新趋势,在我国当前进入经济新常态、优化结构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落脚点和重要空间载体。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将创新城区打造成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新兴特色产业的集聚高地、新型城市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文化的空间载体,形成集科教资源、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创新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空间。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于2014年5月提出 “创新城区”(InnovationDistrict)的概念,将创新城区定义为一个集聚研发机构、创业企业孵化器及支持机构的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这些创新城区空间紧凑、交通便利、通信网络顺畅,并提供办公楼宇、商业公寓、居民住宅、零售中心等配套设施。
而我国在此之前,也已经进行了创新型城区的相关实践探索。2010年,科技部确定了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其中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市杨浦区、重庆市沙坪坝区等4个城区为创新型试点城区。经过几年的试点,各地已建设了许多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创新型城区,为当地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结构性增量和有益的经验。
创新城区已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空间载体
近年来,创新城区作为一种与传统城市发展和规划模式迥异的新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个城市和大都市区出现。不同于以往创新集聚区远离城市中心,很少注重生活品质或工作、家庭和娱乐的有机融合的特征,创新城区的主要特点是:居住、办公与服务混合布局,居住生态化、办公智慧化、服务便利化,能够促进人才集聚,充分发挥智力效应;空间结构紧凑、公共交通通达,可以有效减轻通勤压力、缓解城市拥堵;线上线下网络分享,推动知识共享与技术合作,打造分享经济,降低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创新城区的出现,将重构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物理空间布局和社会网络扩展,这是城市创新空间布局的一个新趋势。
伴随着上述趋势,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和人才集聚或迁移到紧凑且基础设施便利的中心城市。其重要原因在于,相比环境优良的绿色区域,那些知识密集型的企业更倾向于将关键研发机构布局在接近其他企业、研发实验室以及大学的区域内,以便于与后者共享创意和创新资源,进而形成一种“开放创新”(openinnovation)的机制。创新城区作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功能空间体系中新出现的经济空间载体,已形成集聚创新功能、以知识创造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活动的“中央智力区”,成为区域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创新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创新城区是区域创新发展实践的新热点、新趋势,在我国当前进入经济新常态、优化结构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落脚点和重要空间载体。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加快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春节前夕在江西视察指导工作时强调“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以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
一是区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虽然强调创新型、内生性发展战略思路,但在实践中仍普遍偏好基于空间发展、规模扩张、投资驱动的传统做法。同时,由于体制性原因导致城市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等散布于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创新政策协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影响到创新资源共享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另一方面,“政产学研资介”集成能力相对薄弱,创新布局不尽合理,创新效应和集群效应未充分实现。上述因素导致区域创新体系远未完善,削弱了创新协同效应,区域创新能力并没有发生质的提升。
二是高新区迫切需要实现转型发展。高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但其过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创发展阶段积累的低成本生产要素和各类特殊政策红利。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部分优惠政策弱化或终结,高新区创新能力总体偏低的弊端日益显现。目前我国高新区数量虽多但 “山多峰少”,能够体现综合实力和带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不多;同时许多高新区呈现出产业孤岛的特征,除产业功能外,其他城市型功能尤其是居住、交通、医教、娱乐等生活服务功能仍发育不完全,普遍存在“产城分割、职住分离”的问题,影响到人才集聚和创新发展的后劲。
三是老旧城区亟须改造提升。许多城市在老城区改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普遍存在开发模式单一化、开发强度较高、不尊重城市文脉的问题,在改造过程中往往会破坏旧城原貌导致千城一面,同时过于注重房地产和商业设施开发,忽视民生,最终难以达到城区功能再造、发展新兴业态、改善居民生活的目的。
四是高校聚集区的创新引领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多数大学城远离中心城区,创业基础设施、科技服务资源以及交通、居住、生活等基本的创新创业条件欠缺,创业企业和产业集聚较少,在创新发展中起到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还远未形成产学研互动的关系,延续多年的“划块地、建座城、引高校、扩招生”的大学城发展之路已难以为继。
(二)创新城区的实践价值和重要意义
创新城区是当前区域创新发展实践的新热点、新趋势,注重由“城市的创新园区”向“创新园型的城区”的转变,这不仅是城市建设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一次“范式变革”,具有更突出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效应。
一是有利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由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应有之义。创新城区作为区域创新发展实践的新理念、新趋势,注重在特定区域内高效集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科研院所、融资机构、创业企业、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产生协同效应。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创新城区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有利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世界典型创新城区发展经验来看,创新城区主要是基于对城市中心衰败区域的更新改造,或者是依托高科技园区进行统筹规划。因此,创新城区的建设有助于对传统夕阳产业进行更新换代、改造升级,有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产业和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促进当地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这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发展创新城区将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战略性转变,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有利于加强城市内涵建设,探索形成城镇化建设新模式。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基础条件设施建设,更加需要创新文化等内涵建设。为了避免传统城市推倒重建或单纯修旧如旧的纯物理性更替等片面做法,亟须引入创新创意要素,为城市增添更多文化、技术内涵。创新城区强调创新功能与居住、生活、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空间融合,通过交通、历史建筑、传统街区、现有基础设施的战略性综合利用提升居住与就业的密度,促进城市创新的内涵从以科技为主的“硬”创新,向以创意为核心的“软+硬”结合的综合创新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四是有利于高新区转型发展,推动产业、科技、人文与城市发展融合。从多方面分析看,当前许多高新区发展转型面临的要素成本增加与优惠政策弱化、经济中高速增长与创新能力偏低、政策模式趋同与目标行为差异、资源配置多元与管理方式单一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构建以新型官产学研的创新互动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城区来综合解决。
积极推进创新城区建设
推进创新城区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创新”这一灵魂主线,以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宗旨,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将创新城区打造成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新兴特色产业的集聚高地、新型城市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文化的空间载体,形成集科教资源、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创新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空间,发展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
一是扩大创新城区试点,逐步全面推开。形成国家层面创新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在创新型试点城区探索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城区试点范围并逐步全面推开,推动结合区域特点和实际探索的创新城区建设模式,促进创新城区体制机制创新。
二是推动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调整优化高新区的定位和功能,对全国高新区的空间布局发展重点进行统筹协调,以点带面有序发展。明确高新区管理主体的行政主体地位和管理体制,探索高新区多元管理体制,赋予高新区一定的自主规划权,对产业布局、产城一体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规划,增强发展的兼容性。完善高新区空间功能体系和生活居住等配套设施,促进高新区产城功能融合,优化吸引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使优秀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三是加强大学城产学研合作,打造协同创新示范区。推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落地大学城,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和服务平台,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和成果转化孵化,打造协同创新引领示范区,辐射拉动区域发展,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智慧核”和重要增长极。
四是旧城改造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科创、文创“双轮驱动”。老城区提升改造应结合老旧城区当地文化及其所在的区域环境,以旧城历史文化遗存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为动力,重新规划城区结构,形成涵盖知识经济、现代服务、特色商贸与餐饮、民俗风情等不同功能的商业分区。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经济与文化、创新与创意、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拉动旧城区的产业升级,赋予古建旧厂新时代使命,提升创新城区文化内涵,构建无污染、低能耗、高创意的创新生态之城。
五是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特色产业,提升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城融合,推动智慧产业集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推进简政放权、管放结合、优化服务,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高效协同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服务效能,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六是创新引才引智模式,吸引、留住、激发人才。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和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居住生活、子女教育、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配套服务政策和基础设施,优化创新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创新城区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型企业家的培训和培养,增强企业家变革、创新的战略意识,拓展企业家的发展思路,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
七是制定创新城区建设指标体系,强化评估考核。遵循前瞻性和战略引导性原则,深入研究创新城区发展路径和发展规律,结合创新城区建设实际,形成独特、开放式的创新城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强化评估考核。定期编制和发布“中国创新城区指数”,及时反映各区域创新城区发展状况,提升全社会对创新发展的关注,引导高端要素资源集聚。
(作者: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孙秀亭,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