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 > 战略 >
    中车株机让轨道交通装备更“智慧”
      时间:2017-12-05 10:52 作 者:范颖华

  作为中国中车全资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机”)一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让中车株机从“跟随者”转变为“领跑者”。

  创新驱动

  
成就行业“代表作”

  中车株机因铁路而生,1936年在湘江之畔、原粤汉铁路之侧创立。195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1978年全面转产电力机车,是中国第一家轨道电力牵引装备制造企业。

  因创新而强的中车株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与开放创新相结合,研制出53种累计将近9000台各型干线电力机车,为国内外21个城市提供城轨车辆约10000辆,“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代表了我国电动车组技术的原创,中低速磁浮列车、储能式现代电车等新型装备抢占同类技术制高点,是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依托于创新发展,中车株机以积极的姿态开展国际合作,建立了我国在海外的首个铁路装备制造基地,代表我国电动车组首次出口海外,挺进欧洲,拿下国内轨道装备行业的出口之最,20年来累计出口17个国家共500亿订单,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先锋。

  81年来,中车株机从零起步到创造诸多世界第一,这是一部在学习中追赶、在创新中超越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史。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清和认为,没有创新,就无法与国际高手同台比拼,在技术上就只能处于“跟随”地位,不能实现在全球工业中技术地位的上升,也不会有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版本”的轨道交通装备,“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来技术”,国内就会成为外资企业的“沦陷区”,铁路干线和城市轨道交通将受制于人,国家的战略、军事和经济利益将得不到保障;没有创新,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掌握不了核心技术就无法引领市场,再造“新株机”就会失去发展动力,企业将无法从百亿平台迈向更高的发展目标。

  在中车株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有四股力量在推动,即技术创新注入了不竭的动力,精湛制造提供重要的支撑力,经营创新释放发展的潜力,管理提升激发内在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文化引领—创新牵引—管理强基”为主线的企业管理模式。

  为中国企业

  
“走出去”开出药方

  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全自主创新的三步曲,中车株机由“追随者”、“同行者”到“领跑者”,源于全程创新、全产业链创新、全要素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

  现在回过头看,中车株机的电力机车和城轨车辆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到现在可以自主研制,可以说是得益于长期向先进国家学习。

  在引进过程中,中车株机注意把握三个关系:引进技术与合资合作的关系,在合资合作中牢牢把握住企业的控制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有、被我所用”;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关系,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了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进行技术引进的配套投入;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引进技术后,快速建立基础的研发平台、制造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开发平台,给自主创新预留空间。

  同时,在科研经费上舍得投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初,就提出了1:3的投入理念,即每花一元钱引进技术,公司就要投入3元钱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的研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人才资源上舍得投入。坚持一边做项目,一边打造人才工厂,通过做项目把人才队伍快速培养起来;每年选拔优秀技术人员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以及做访问学者、与国外公司联合设计;实行研发人员项目工资制、稀缺人才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工资分配形式,每年绩效投入向技术研发人员倾斜。

  在技术平台上舍得投入。建设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了设计技术平台、制造技术平台和产品技术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形成了完整的产品设计、研发、检测体系;推进“四化”(平台化、模块化、简统化、标准化)建设,强化设计、工艺、制造、市场的联动及一体化建设,打造面向市场和制造的精益设计创新体系。

  周清和表示,海外20年打拼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备持续获取市场订单的能力才能长期留下来。破解这个难题,中车株机开出的药方是推进“五本”(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营销),就是要走上去、成为座上宾,只有这样才能经营好海外市场。

  向智慧列车进军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制造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中车株机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和机遇,推进生产制造和产品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智能装备和产品具有“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等特点,符合轨道交通装备绿色、智能的发展方向,也是中车株机创新的主攻方向。近三年,中车株机精心建设三个“国字号”实验室,建立更加开放的校企(所)联盟和外部专家库,联合骨干企业推进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正在打造国家的创新中心,着力开发一批智能系统和智慧列车。

  当前,中车株机正在自主研发基于大数据的车辆全寿命远程跟踪、诊断、维护系统,为客户提供全面增值服务;与外部设计机构联合开展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车辆研制。未来一段时间,将通过协同创新,打造高度信息化的智慧列车。对于一个零件上万的轨道交通车辆来讲,打造智慧列车需要很多核心部分实现智能化。

  周清和向人们畅想的“未来智慧列车”是这样的:车窗拥有OLED显示屏,旅客通过指尖在车窗上滑动就可以看到车速、到站时间等列车运行信息;乘客可通过触摸操作实现视频或者电视节目的播放;座椅安装娱乐系统,旅客可以在旅途中收看视频、读新闻、逛网店;列车的运营者则可以根据车载无线局域网系统获得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习惯,推动产品设计更新,提高旅客乘车舒适度。(中国企业报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