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 > 战略 >
    永辉与腾讯的新零售“豪华朋友圈”
      时间:2019-07-24 11:01 作 者:

  经过数月的筹备,日前,由永辉超市、屈臣氏集团(麾下百佳超市)和腾讯三方联手打造的“百佳永辉Bravo”超市首家门店开业,这也是继去年10月三方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后开出的首家门店,也标志着新成立的百佳永辉合营公司正式迈向市场。
  笔者注意到,这已经不是永辉和腾讯第一次携手了,从腾讯入股永辉超市开始,两者已经悄然布局了一个新零售的“豪华朋友圈”。梳理公开资料可见,从张轩宁和张轩松创办2001年“农改超”政策推动了永辉雏形的诞生,从培育自身农产品采购团队开始的一系列供应链战略成为了后期门店得以快速拓展的重要资源。2010年进入资本市场时永辉超市的门店数量在全国还只有156家,此后永辉超市不断加速扩张,其空间布局一下从5个省市上升到16个省市。
  而引入各类资本后,永辉超市开始尝试各种新业态,比如超级物种。永辉创始人之一的张轩松曾经指出:“这个时代有很多非常时尚的词:物种,基因,分享,生态。永辉作为实体企业也结合这个时代我们对这几个名词做个解释。永辉做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超级物种,是以新时尚轻奢餐饮来组建,是‘餐饮+超市+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目前主要以80和90后为消费主体,这个商业模式我们在整个行业内成为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商业模式。超级物种的核心点是基于永辉整个资源平台的支撑,我们在寻求物业的时候有比较好的品牌优势。最核心的一个是我们合伙人体制的优势,其实我们里面是多个物种品类集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年轻人组织创业的平台。”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结合了“餐饮+超市+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超级物种被用来和阿里系的盒马做对比,也成为被业内津津乐道的“新零售试验田”。
  永辉超市的变革之心非常明显。这也促使了其与腾讯的牵手。此前,腾讯对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永辉云创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取得云创在该次增资完成后15%的股权。而腾讯入股永辉仅仅是第一步伐,不久之后,腾讯与永辉共同投资了家乐福中国市场业务,战略合作将结合家乐福的零售专业优势与腾讯的数字化技术与创新能力,家乐福将提升其线上曝光率、提高线上与线下零售业务的流量并利用腾讯的数字和技术专长开发全新的智慧零售项目。
  于是乎,腾讯与永辉变成了两个“一致行动人”。去年,永辉超市、屈臣氏系的百佳中国和腾讯一起合资设立一家企业,并将永辉超市持有的广东永辉和深圳永辉的股权、及百佳中国持有的广州百佳、江门百佳、东莞百佳的股权和部分现金置入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旗下所有店铺均使用“百佳永辉”品牌。永辉超市、百佳中国出资股权的价值分别为6.22亿元、5.02亿元,占比分别为50%、40%;腾讯投入现金1.25亿元,占比10%。
  百佳超市在广东省内共拥有54家分店,截至2018年上半年,永辉超市在广东省的门店共计48家,其中13家绿标店、5家红标店、21家永辉生活、9家超级物种。整合后的百佳永辉成为广东超市业态的巨头。日前开业的“百佳永辉Bravo”超市首家门店其实就是这一新品牌的落地项目,而在未来,消费者应该会看到更多的百佳永辉。根据规划,“百佳永辉”的门店将以“百佳永辉Bravo”及“百佳永辉TASTE”双品牌营运。
  再进一步看,腾讯和永辉除了家乐福、百佳等之外,还拥有一群“豪华朋友圈”,比如2018年12月,永辉超市斥资35亿拿下万达商管股权,在此之前还售出永辉云创20%的股权;永辉超市还拟持有中百集团不超过40%的股份,更早之前永辉则是与上蔬集团进行过合资合作。值得注意的是,永辉的主要股东中,还有牛奶国际,牛奶国际经营万宁和华南市场的7-11便利店等,也是零售圈的巨头之一。
  笔者认为,从永辉的角度而言,从区域零售商走到今天,经过自己的一路开拓和资本推动,其实现全国布局和新零售业务的提升,有了腾讯的加持、流量入口和一群零售圈的“豪华朋友阵容”资本合作,对其未来的线上线下发展大有裨益,永辉超市今年一季度净利润11.24亿元,同比增长50.28%。
  从腾讯角度来看,实体零售并非其专长,但在新零售时代必须抢占线下市场,实现场景化消费,而不能一味依托在线购物。而相比阿里系的中心化战略,腾讯系更喜好的是去中心化战略,让加入生态圈的企业通过为平台提供价值而获得用户回报。在腾讯与永辉的诸多合作中都可以见到,永辉一直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和业务发展自由度,这也促使了永辉的零售版图一步步扩大。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经历风波——在得到腾讯投资后,市值已经超过700亿元的永辉超市,在去年年底,由于创始人兄弟张轩松和张轩宁在公司的发展方向上存在不同意见,对于永辉云创的定位等方面均有着不一样的看法,经过两人考虑签署了《关于解除一致行动的协议》,外界将此举解读为“分家”。未来,腾讯与“分家”后的永辉将有些怎样的一致扩张之举,还需拭目以待。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