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 > 战略 >
    我国创新指数居世界第14,新科创发展规划在路上
      时间:2020-05-20 08:51 作 者:

  今年是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年。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1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学技术本身是无止境的,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型国家建设也一直在路上。中国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科技部在国家规划、政策制定、资源安排方面把基础研究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过去一年在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了投入,达到了10%以上的增长。

  官方数据表明,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实质进展。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世界第二。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为2.17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倍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2.19%,大体与欧盟的平均水平相当。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5%,有望今年实现60%的目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

  在基础研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激励创新主体活力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断加码,近日也频频释放积极信号。

  5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使国家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

  从基础研究到重点研发计划

  王志刚在发布会上透露,正在组织编制面向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技需求,加强科技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

  关于规划的具体思路,王志刚介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重点要依靠科技人员做好服务,让他们能够投身并安心做好科研,在科技领域作出一番事业。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作为科技创新的总机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也决定了科技发展能够走多远。

  中科院院士田禾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学科前沿,一定要做出新的原创型研究,实现了影响国际的研究,就能避免总是处在跟跑状态。

  今年以来,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度愈加明显。3月初,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公布《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提出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创导向,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取得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

  5月11日,科技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的《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下称《举措》)公布,从五个方面10条措施来加强基础研究。

  比如,制定基础研究2021~2035年的总体规划;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优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地和人才计划中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强化对目标导向基础研究的系统部署和统筹;切实把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完善适应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对“人”的支持。

  在《举措》发布几天后,5月18日,科技部公开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分领域选择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试点,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其中,关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

  除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在重点研发计划方面也有新动向。

  重点研发计划主要是为了集中产学研多方优势力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协同攻关。在2015年设立之初,计划就有着覆盖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全链条的特点。

  可以发现,今年公示的重点研发计划,也主要涉及高新技术、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几大板块。

  例如5月12日公布的“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就指出,疫情中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技术储备不足、研发与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急需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平,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国内临床和科研的需求。国拨经费总概算约0.2亿元。

  5月11日发布的“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20年度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拟围绕应用数学领域,支持15个项目,国拨经费总概算1.3亿元。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在4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已陆续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多个重点专项,以及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的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总共涉及550多个任务方向,中央财政投入超过120亿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世界第二。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为2.17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倍以上,占GDP比重达到2.19%,大体与欧盟的平均水平相当。

  王志刚表示,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逻辑,一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是科技创新要与体制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商业模式等其他方面创新同步推进,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三是要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高,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为世界科技作出中国的贡献。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任务要求。2019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

  王志刚表示,科技创新如何能够对国家发展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发展科技,另一方面改革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我们把它叫做两个轮子一起转。在具体做法上,叫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科技部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批基础性的科技制度建立起来,打通了科技、金融、产业和成果转化的通道。通过破除“四唯”倾向,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断完善,2019年全国技术交易额达到2.2万亿元,超过了2019年度全社会研发支出总额。

  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如何有更好的政策环境,如何能够让他们在科技创新这样一个平台上、岗位上更加体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尊重、可以体面地生活,这是推动科技改革的重点任务。

  政府需要营造一个好的平台、好的环境,让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其他一切愿意参加到科研活动中的人,都能够依靠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参加进来。王志刚介绍,在这一点上,政府主要是搭建一个好的环境和平台,当市场做不到、个人做不到的时候,就需要政府伸一把手,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科技体制改革走在最前列,同时也是改革任务最重的一个方面,责任也最大。”王志刚表示,生产力只要往前走,生产关系总要做调整,因此,科技创新发展对体制机制改革和环境、政策都会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让更多的人参与科技、安心科技、献身科技。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