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层近期连续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重磅政策,内容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可以说已形成一整套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这既让民营企业和金融界振奋,也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民营企业主在倍感欣慰的同时,更希望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政策能一以贯之。
谁都知道,民营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全球性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很难提供一套机制来实现金融机构和所有金融消费者的激励相容。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缺陷和经营资产质量等问题。换句话说,金融市场本身无法消除金融排斥、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要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通过适度的宏观管理,矫正市场失灵,是必然的选择。
目前,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下,为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一系列科学和系统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和制度框架已经陆续搭建起来。最引人注目的政策,一是央行将从信贷、发债、股权融资三方面精准发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这可谓央行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政策组合“三支箭”。尤其是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的政策是一个创举,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相关政策已在不久前发布。为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央行正在推动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由央行提供初始引导资金,带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出现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阶段性的股权融资支持。二是银保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决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要客观对待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采取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摆脱困境。三是未来对民营企业贷款,初步考虑要实现“一二五”的政策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四是按照“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已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本月下旬或将正式发布,预计将可调动更多理财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五是中国银行近日发布《支持民营企业二十条》,内容包括“优化授信政策、提高服务质效、加强资源配置、健全尽职免责、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费用、完善服务模式和创新产品服务”等八个方面。六是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政府部门和地方监管部门陆续部署和出台了新一轮支持民营经济政策措施。在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推动银行资金向民营企业倾斜、直接为民营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完善融资担保制度等成为各地政策清单上的重要选项。
而要确保银行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政策,还得建立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大力加强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有效降低民营金融服务的管理成本。
具体说来,政策体系一定要有延续性和实操性。无论是金融管理层推出的金融支持政策,还是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支持政策,抑或是各地方政府推出的金融支持政策,一旦政策框架搭建起来,政策体系就已形成,只需严格执行,并一以贯之。而且,将来不论管理层领导班子如何更迭,除了金融支持政策的内容条款须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和调整外,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精神绝不能变,贯彻执行务必保持延续性,给民营企业吃上“定心丸”。就此而论,笔者认为,金融机构要强化责任担当,一视同仁地对待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发展;还要建立服务民营企业长效机制,完善服务民营企业内部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建立民营企业“白名单”。
从战略角度出发加强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包括推出资管细则,继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尽快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等,让市场回归到真正公平、公正的市场,让“贷市、债市、股市”三个市场的制度规范,让民营企业融资更便利,市场渠道更多样化,更畅通,价格信号的相互传递和相互影响高度正相关。只有这样,市场才会更加健康和强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才会真正长久落到实处。
科学实践表明,加强金融科技在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应用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使得资本提供方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因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来控制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管理成本。而且,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的确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同理,金融管理者也可通过监管科技,在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确保金融更好支持民营经济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经济和信息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