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并走向常态化的一年。进入二季度,受基数较快抬升影响,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高位回落,但环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仍处在合理区间。
时至年中,多个部委及地区陆续召开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专家分析,我国经济正在从快速复苏向常态化回归过程中,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宏观经济走向常态化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启常态化进程,进入全面复苏的关键期。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决定了趋势性回归力量,在基数效应下呈现出较高的同比增速、表面上“前高后低”、实际上“前低后高”的基本走势。
从5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随着基数效应减退,工业、消费、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出现回落。但经济恢复的平衡性和内生动能趋于增强,就业形势总体改善,进一步凸显中国经济的良好恢复态势。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我国经济基本进入与新冠肺炎相伴随的常态运行状态。所谓常态运行,一是实际经济增速基本回到潜在经济增速附近;二是从出口看,疫情带来的医药产品、宅经济产品、订单回流拉动出口的因素逐步消失,出口增长基本与世界经济匹配,出口量增速基本回到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三是宏观调控政策恢复稳健状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也认为,总体判断,我国经济正在从快速复苏向常态化回归过程中。当前,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仍不平衡,基数效应减弱、订单逆向回流和宏观政策边际调整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
王一鸣表示,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二季度同比增速会放缓到8%左右,两年平均增速可能略高于一季度。下半年同比增速将继续放缓,三季度同比增速会略高于6%,四季度可能低于6%,在5%~6%之间。
一些国际机构也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世界银行6月29日发布报告,将中国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值从8.1%上调至8.5%。报告称,中国是全球首个从新冠疫情中复苏的主要经济体,工厂和消费者活动恢复到了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中国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指数近来都继续改善,显示劳动力市场状况更好,国内需求上升,出口也将继续表现良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日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5%,较今年3月份的预测7.8%上调了0.7个百分点,这一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凸显了经合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信心。
OECD表示,得益于中国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众多行业加速开放,202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进一步的开放姿态与举措将助力中国持续吸引外资流入。
部委及地方部署经济工作
时至年中,多个部委及地区陆续召开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6月17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组织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召开座谈会,分析研判5月份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并研判后期走势。相关协会和企业均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工业生产、投资、出口等指标继续较快增长,但局部疫情仍对当前经济运行有一定程度影响,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好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6月23日,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主持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行业企业座谈会,就当前重点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建议听取有关单位意见。
此外,6月21日,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在京主持召开部分省市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座谈会。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重庆、陕西等8个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介绍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面临的困难问题,研判下半年工业经济走势,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王江平强调,国内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供需、行业、区域和企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仍在延续,需求持续恢复仍受到制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成本冲击持续显现,一些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保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经济形势跟踪研判,重点对下半年工业增速走势、部分行业企业增收不增利、人民币汇率波动、芯片短缺、能耗约束对工业经济影响等问题开展深入分析。”王江平说。
地方上,黑龙江、江西、陕西等地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会,结合各地经济运行的特点,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稳定工业增长、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成为各地经济工作的高频词。
比如,黑龙江指出,要狠抓项目建设进度,打好“百大项目”夏季大会战,高标准服务项目。
陕西要求,全力以赴稳定工业增长,稳住能源工业基本盘。持之以恒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方位提升项目质量。多措并举促就业稳增收,落实好城乡居民增收十条措施。持续用力促进消费回升,推动文化旅游市场继续回升。
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
随着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宏观政策也步入常态化。专家分析,我国需求恢复仍然偏弱,外贸增势可能减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
财政政策方面,下半年将继续维持“积极”取向,但力度会大于上半年。这包括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提速,约3万亿元债券将在下半年完成发行,为地方补充“弹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民生项目投资,以稳经济补短板。超过5500亿元减税降费新政也将持续兑现,以减轻企业等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财政支出力度也将有所加大,以保民生,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货币政策方面,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好认为,二季度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回归常态。目前,政策强调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对内要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对外要防范外部冲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因此,货币政策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观察期。货币政策重心将继续聚焦国内,操作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流动维持合理宽裕,重点将关注基本面出现的边际变化,更加强调政策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王一鸣表示,在经济常态化进程中,既要关注短期经济恢复,也要关注长期增长动力的培育。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更加注重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既有效应对短期问题,也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留出政策空间。政策操作上要提高前瞻性,特别是要防范美联储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冲击,做好应对预案。
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王一鸣认为,在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为“十四五”时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