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太便宜了”,在辽宁省沈阳,一位王先生笑着告诉媒体。最近几年,在离他家步行10分钟的范围内开出了规模不等的5家电影院。如果从网上或电商处购票的话,一般30元左右的电影票只卖9.9元的“特价”。
不只是在沈阳。随着休闲方式的改变,观影人数的增加,影院林立已成为许多城市商业街的常态。尽管超低价格能在竞争中吸引更多观众,但票房利润已经变得“比纸还薄”。
17亿元、9552块银幕——这分别是去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和银幕数的增长量。票房增速远远落后于银幕数增长,影院整合大幕将开启。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向第一财经记者表达了对前景的担忧:“影院整合潮已经来临,大批影院会面临倒闭或被整合,这是必然的。”
影院收益逼近红线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截至12月20日,中国内地银幕总数已达40917块。全年保持了平均每天新增26块银幕的高速,比2015年每天新增22块的速度还要快。
对比美国电影协会的市场报告,截至2016年5月份,美国银幕总数为40759块。因美国银幕数增长微弱,到2016年年末,中国银幕总数达41179块,已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电影票房却大幅下滑,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结束了连续5年30%的增长,全年票房止步457亿元,比2015年仅增加了17亿元,涨幅3.73%,远逊于2015年票房近50%的增幅;除了第一季度(春节档)延续了2015年的稳增外,后面的9个月里有5个月票房负增长。
在陈少峰看来,这一切早就在预期中。“我在4年前就已经预言中国票房达到350亿元之后将进入中速和低速增长,2015年虽然创造了440亿元票房,但去掉票补及票房注水的80亿元左右,票房就是370亿元,已经进入中低速增长期。”
“但电影院并没有因此停止建设,现在院线、银幕数还在增长,影院的盈利水平下滑是必然的。”陈少峰表示,“未来,中国电影票房将维持在5%~12%这样的低速增长,必然无法支撑银幕数的高速增长。洗牌随之而来。”
在票房败退的背后,是去年我国单影院和单银幕的票房产出双双大幅下滑,同比跌幅达到了17%和20%。平均下来,去年每块银幕仅产出票房110万元,与2015年相比降幅已超过20%,收益被迅速摊薄。单个影院及银幕的平均产出已逼近盈利红线。
电影投资人高军向媒体表示,银幕数在增加,但是院线的盈利能力在持续下降,2016年普遍都低了十多万元,最严重的是新建影院的单银幕产出只有80万元。
这是有警示作用的——院线和影院的生存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高军分析,场均收入的红线正在逼近,“电影内部人士特别关注的点,叫作场均收入,就是每场电影收入多少钱。2015年是七八千元,2016年降到了610元。而且有一条红线,如果场均收入低于550元,影院收入就会受到威胁。”
银幕建设“产能过剩”?
眼下的症结在于,影院建设速度已经失控,而影片本身乏善可陈。
据统计,中国去年的电影平均票价为33元,同比跌幅达5%。除了电影院价格战的影响,电商不再贴钱票补又中间抽成,也极大影响了影院盈利。
陈少峰表示:“影院增多必然加剧竞争,票价还是会继续下跌,加上失去了电商的票补,单个影院的平均收入会进一步下滑,市场会越来越难做。影院为了吸引人流只能自己补贴,主动降低利润。”
据媒体报道,河南南阳的一家横店影城去年3月开业,就实行了长达半年的微信购票9.9元的促销。而为了保持同行最低价,另一家大地院线则坚持在早场“倒贴钱”放映。影院负责人李经理很无奈地说:“上午看电影的人确实很少,可即使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照放不误。因为这样可以给观众留下一个好口碑,赢得更多的观众,毕竟现在竞争太激烈了。”
某院线前高管、一发行公司的常务副总黄群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整个大势不好,影院产业必然会面临困境,倒闭整合在所难免。但问题的关键是,影院建设的速度并不会因此而快速下降,影院建设有惯性,不可能一下子就刹车,很多影院在两三年前就已经规划好了,项目不可能说停就停下来,还是会继续上马,速度也许会减慢,但不会随着票房的大幅下滑而立即减少。”
陈少峰也表示,今年银幕数预计还将会增加七八千块,银幕数这样的增速还将持续,但市场已经很难支撑这样的增速了。
与此同时,按照影评人杨时旸的说法,2016年的中国电影开始发生变化——“烂片”无法再肆无忌惮地骗钱了。他表示,此前,“IP”变成了避风港,随便找一个耳熟能详的书名,编一个毫无逻辑的故事,再配一大堆明星,就能投入院线等待高额回报。但是,人们的热情被迅速耗尽了。“2016年,众多按照之前的惯性堆砌出的影片都没能取得期盼中的高票房,片方发现靠欺骗和忽悠就能获得成功的短暂而甜蜜的时代过早地结束了。”
影迷也更有辨别力更趋成熟。“每一次你花的钱,都是为你想要变成的世界投票。”一位艺术从业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只为值得的电影去影院捧场。
院线公司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行业整合在所难免。
那么影院发展会呈现哪些趋势呢?专注文化产业的叶榕投资创始人黄历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会有两大趋势出现。一方面,将出现大规模的并购,上海电影、中国电影、幸福蓝海等大型院线公司相继上市,有意愿有能力完成同业并购,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影院出现高端化、功能化发展趋势,如华谊兄弟要自建高端影院品牌,国美要建VR(虚拟现实)影院,苏宁要建智能化、个性化影院等。
尽管如此,黄历还是认为,影院投资还会快速增长,但投资者的诉求不一。“有以万达为榜样的房地产商,如保利地产、宝能集团、泰禾集团,拟以影院带动商业人流,进而提高物业租售价值;也有为构建产业链闭环而自建或并购的投资方,如完美世界并购今典院线,阿里影业、华谊兄弟投资大地院线;还有受互联网冲击谋求转型,将自持或长约物业转为社区型娱乐中心的传统零售业主,如国美、苏宁。因此,影院的盈亏状况并非投资者关心的唯一问题,亦有归类为战略投资、为主业服务的考虑。”黄历说。
但这些主要是对拥有其他产业为主的大公司而言,对小院线公司或者纯粹只有院线业务作为支撑的公司,其倒闭或被收购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陈少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几年,影院投资热度的升温炒高了物业租金,影院成本也不断增加,消费端却没有相应增长,单靠影院运营很难有好的发展空间。可行的做法是转型成大型文化公司,走产业链模式,影院业务则变成其产业链上一个环节或者说渠道载体,为自己的影视内容、广告营销、衍生品业务服务。
“院线公司一定要转型成文化产业集团,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业务扩展到其他文化产业门类中,才能形成竞争力。”陈少峰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