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16国中11个是欧盟国家,5个是欧元区国家。因此应该与欧洲整体研究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到中东欧国家有别于‘老欧洲’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独特性,才能了解其差异性、多样性政治、经济政策的缘由。”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姜建清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提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是中欧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相对于西欧,我们对中东欧国家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姜建清
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自2012年建立“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并举行领导人首次会晤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各国不断加强友好往来,拓展合作领域,建立起多层次、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但目前一些对中东欧的研究存在非连续性和政治化的不足,缺乏全面、深刻的认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月23日,由中国—中东欧基金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发起设立的中东欧经济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相关国家的经济、金融、产业、投资、贸易及人文和社会领域,并与中东欧16国及相关国家智库、商学院之间开展学术交流,为中国企业投资中东欧市场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服务,填补上述研究空白。
“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强,具备合作的内在驱动,有利于实现协同发展。”姜建清向记者举例,“双方可在基建、装备、新能源、消费等诸多领域开展对接,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优势产业对接,进而带动管理、技术、人才的充分交流,解决经济、贸易、就业等领域的诸多问题。而且,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和投资合作中,金融能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2016年是中国与中东欧互动合作十分活跃的一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3月和6月分别出访了捷克、塞尔维亚和波兰;波黑和捷克等国举办多个“16+1”经贸和投资论坛;11月,“16+1”峰会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召开,峰会期间正式成立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并由其发起设立了规模为100亿欧元的中国-中东欧基金,计划撬动项目信贷资金500亿欧元,成为中国第一个政府支持的非主权类海外投资基金,也是“16+1”合作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姜建清访问了中东欧16国家中的12个国家,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经贸投资合作的巨大潜力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
他认为,从地理位置看,中东欧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从经济发展看,向西和西欧市场相比,中东欧的经济活力更强,劳动成本更低;向东和俄罗斯、中亚地区比较,中东欧更受益于欧洲产业升级和资本转移,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生产要素配置体系。从产业结构看,中东欧各国产业分布多元化,在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大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捷克、匈牙利的汽车制造业;匈牙利、斯洛伐克的电子产业;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的旅游业;波兰、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的农业,这些均是所在国的支柱产业,也具有较高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姜建清向记者具体罗列了一些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业。
不过,中东欧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实际上还处于发展初期。据欧洲私募和风投企业协会“投资欧洲”统计,2015年,中东欧地区股权及风险投资整体规模仅16亿欧元,以中东欧为主要投向的基金募资规模不足5亿欧元。
姜建清向记者举例,华沙证券交易所作为中东欧区域内最大的证券交易所,2015年一级市场首次公开发行募资规模4.4亿欧元,二级市场股票日均成交量2.1亿欧元,分别为总市值的0.2%和0.1%,融资能力和交易活跃度有限。
“中东欧国家市场化程度较高,法律监管体系繁复,环保和工会组织影响力大,无论是开展投资活动,还是提供融资支持,都面临着较高的准入门槛。” 姜建清认为,因此必须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领先的“投资+投行+商行”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同时遵循欧盟的贸易投资规则,才能更好地与中国企业和资本携手“走出去”。
数据显示,2015年,中东欧16国的整体名义GDP为1.35万亿美元,占欧盟区总体GDP的8.3%,全球的1.9%。其中,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的GDP增速均高于3.5%,捷克的经济增长率甚至高达4.5%。由此可见,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中东欧经济增长后劲十足。
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和投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据中方统计,中国和中东欧16国贸易从2010年的439亿美元已经扩大到2015年的562亿美元,占同期中欧贸易额的9.1%。去年1~11月份双边贸易额便达到529亿美元,和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情况相比,逆势增长明显。
近年来,中国在中东欧的一些投资、基建与合作项目逐步落实,比如河北钢铁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厂,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建成通车,中方参与建设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和塞尔维亚的科斯托拉茨火电站,中国与匈牙利、捷克、波兰实现直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