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 >
    数百亿级投资催熟NB-IoT 运营商赢利模式未知(2)
      时间:2017-05-23 09:43 作 者:陈宝亮 

盈利模式未知

  2017年4月28日,来自爱立信的NB-IoT工业螺丝刀作为双创典型案例登上新闻联播。爱立信东北亚区研发中心总经理彭俊江向记者介绍:“工业螺丝刀要求精度极高,每使用1万次就需要校准。过去,工厂通过划‘正’字手工记录使用次数,或者每两个月就统一校准,效率较低。使用NB-IoT之后其可以自动记录使用次数,优化管理。”此类工业螺丝刀成本超过1万元/把,爱立信工厂使用此类螺丝刀上千把。此外,爱立信与全球第二大药厂阿斯利康合作研发的物联网呼吸机,也已经在国内商用,并计划在全球推广。

  华为也在迅速布局,华为海思研发NB-IoT芯片、收购英国物联网模组企业Neul、打造LiteOS物联网系统平台,并且推出了IoT合作伙伴计划,在水、电、燃气智能抄表、智能停车等多个领域快速推进。

  对于电信设备企业而言,NB-IoT带来的不只是运营商的基站设备投资收益,还有跨界提供其他行业解决方案的广阔机会,这也是其动力所在。

  但在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运营商人士看来:“运营商暂时没有找到NB-IoT盈利的希望。”

  2016年,中国移动物联网用户数达到1亿,物联网收入仅44亿,户均年贡献收入不足5元。中国移动人士介绍:“很多客户一年也就6-7元,还有很多免费的。”同时,2016年,中国联通物联网用户4000万,年收入约30亿,户均年收入80元。联通人士介绍:“移动物联网主要是2G客户,但联通物联网主要发展的是高流量客户,ARPU值相对较高。”

  但是,根据目前规划,NB-IoT未来的ARPU值将远低于2G/3G/4G网络。以高价值抄表业务为例,此前,2G网络提供抄表业务收费约5元/月,但NB-IoT抄表业务,收费低于1元/月,未来会进一步下降。中国联通研究院在《NB-IoT运营策略》文章中分析,NB-IoT未来带来的联接数量可能达到蜂窝物联网的70%,但只能贡献10%的收入。

  现阶段,用户规模仍然受到成本制约。机智云总经理黄锡雄告诉记者:“NB-IoT低成本、大联接的特点非常符合需求,很多WiFi、蓝牙做不到的场景都可以使用NB-IoT,但现在成本并不够低。”机智云是国内物联网平台服务公司,截至2016年底,6000多家企业使用机智云平台,在线设备累计约700万。

  2017年,中国电信计划投入3亿元补贴,其中1亿用于500万台NB-IoT模块补贴,每台补贴20元,运营商目标是将NB-IoT模块价格降低至5美元。“但对于规模发展而言,即使5美元仍然偏高了,”黄锡雄认为:“毕竟WiFi模块已经不到10元。”据记者了解,目前批量采购下,NB-IoT模块价格为80-100元左右,距离运营商“5美元”的目标仍有距离。

  此外,技术不确定性也是NB-IoT的制约原因。一位运营商人士介绍:“因为标准组织做出了不少妥协,使得NB-IoT现在不支持切换、不支持定位、信道覆盖增强不足,未来大规模组网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影响规模。”

  “即使规模起来了,靠联接盈利也不行。而寄希望通过数据、服务变现,可能性也很低,”上述人士介绍:“运营商物联网平台暂不具备数据沉淀、管理功能,研发能力弱,也缺乏数据分析能力。”目前,三大运营商物联网平台均非自主研发,中国联通使用了思科的Jasper方案,中国移动OneNet则由华为开发,而中国电信则同时使用了华为、爱立信两家的平台方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