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 >
    制造企业需搭建内外兼修的智能物流系统
      时间:2017-06-09 12:13 作 者:

  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慢、订单交付不及时、物料到达不准时、车间物料调动混乱、零部件齐套性差、库存及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效率低下和物料浪费……这些问题的产生,其实都与企业的物流系统息息相关。此外制造企业对智能工厂的建设需求、产业协同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第三方物流广泛应用等因素,也对制造企业物流系统的建设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物流系统的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内部物流和外部物流两个部分。内部物流即俗称的厂内物流,是与生产流程及工艺相关的物流活动,贯穿于物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整个过程,如物料从仓库到车间、从工序到工序之间的流动;外部物流则与供应链的运作相关,如原材料的采购运输、成品发货至客户等等。企业要实现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以及供应链管理,需要将各类智能物流设备与技术融入其中,搭建内外兼修的智能物流系统。


  “软件+硬件”理顺内部物流

  制造业的内部物流是一个相对严密和复杂的过程,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以及容器、包装、工具等都在厂内流转,并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到达合适的地点。要高效地组织生产,就需要对物流进行精确的管控。为了实现精准的生产物流组织,企业可以利用各类先进的物流技术及设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支撑:

  智能的存储管理:智能化的存储设备,如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的单元化存储设备等,可以实现入库、出库等作业的自动化。同时,智能仓储设备与ERP、WMS等系统的集成使出入库、货位等相关的管理信息透明化,打通仓库与生产现场之间的信息流。生产现场的物料需求可以由系统运算并下发指令至各类存储设备,实现物料的自动出库等。

  智能的搬运设备:包括传输带、RGV、AGV、拆码垛机器人等,这些设备替代人工实现各类搬运操作,在接到系统指令后,可以自动将货物运送到需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融入各类设备,实现货物的自动分类、拣选、计量等功能。

  智能识别技术:智能终端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激光扫描等技术获取物料的各种属性信息,以及其在厂内的流动情况。再通过通信手段传递到相关系统对数据进行集中的统计、分析、管理、共享,从而为物流管理提供优化及决策支持。

  要实现厂内物流的精准管控,除各类智能设备及技术的应用外,企业还需要将其进行有机的整合,并与自动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由软件统筹并下发指令、硬件响应并执行操作。


  “透明+协作”把控外部物流

  企业外部物流的管理,包含了订单管理、在途跟踪、运输优化、运输执行、业务智能分析、物流商管理等多个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第三方物流,或者应用SaaS化的物流服务平台。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构建企业的外部物流体系,关键都是要将物流活动涉及的多方,包括货主、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公司、司机、收货人等通过系统进行无缝互联,使信息透明化、协作高效化,对此,企业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控:

  透明化的运输管理:利用各类定位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监控货物的在途信息,使货物运输的过程透明化。这些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制造企业对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快速做出应对和决策,保证及时到货,也可以帮助企业为客户提供实时的相关信息。

  智能装载与配送:智能装载系统能够自动计算出切实可行的装载方案,提高装载率,合理高效地利用物流配送资源。智能的配送计划能够提高准时交货率和运输合约的利用率,减少资源部署成本,同时满足实际的业务限制条件与运输合约的要求,降低整体配送费用。

  智能的物流商评估:制造业的物流外包已成趋势,因此需要注重对物流商的管理及智能化评估。物流商的服务品质、执行效率、响应时间、纠纷状况等信息,需要依靠系统来记录和分析。通过这些信息,制造企业可以完善对物流商的管理政策,对于容易出状况的执行环节加强管理。

  与合作伙伴的高效协同:由于货物运输的整个过程涉及多方,信息不透明、协同性差、流程不统一等问题往往成为制约物流效率的瓶颈。制造企业可以利用EDI等技术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协同,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等方式加强多方之间信息的交互。

  智能物流系统的建设能够帮助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的路上迈出一大步。但在智能物流系统落地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层面的壁垒外,企业还需要特别注重战略规划与流程设计的问题。系统的规划部署与建设过程不但需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还需要更多地考虑成本问题。此外,不注重流程的设计,而更愿意购买昂贵的物流设备也是许多企业的通病,好流程的设计可以使物流的整体运作顺畅高效,将企业的投入效益最大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