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8日,G20汉堡峰会在一片闹哄哄的声音中落下帷幕。7月18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题为“汉堡峰会全球治理改革前景”的专题研讨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G20汉堡峰会暴露世界秩序出现明显裂痕。
张燕生表示,在气候问题上,G20汉堡峰会公报(下称公报)既描述美国立场,也阐述其他19国立场;美国官员主张要允许将化石燃料作为清洁能源来源的可行替代品,而这是欧洲无法接受的。
在贸易问题上,公报一方面坚持反对保护主义,但同时认为不公平贸易措施也是保护主义,承认合法的贸易救济措施,在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之间做出了妥协。这是G20峰会第一次确认各国有权采取“合法措施”来保护各自的市场。
在产能过剩问题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记者会上表示,如果美国对钢材征收惩罚性关税,欧洲将立即做出适当回应,欧洲在这方面已进入“战斗模式”。
在新兴国家的发言权问题上,公报提出,期待最迟2019年完成IMF第15次份额总审查,并拿出一个新的份额计算公式,这比杭州峰会确定的时间晚了两年。而有关世界银行新一轮份额审查与投票权改革,此次峰会公报完全没有提及。
“当前世界趋势正在发生逆转。”张燕生指出,“曾是经济全球化领导者的英美成为‘脱欧’和逆全球化的带头羊;曾主导全球治理变革的国际组织在重塑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上举步维艰;曾推动自由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达经济体正转向保护主义。”
他认为,当前,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改革再一次处在十字路口上。未来20年,逆全球化与再全球化之间的较量、传统全球化与新型全球化之间的迭代、去中心化和全球聚焦之间的交替,将是全球经济的新常态,也是全球冲突、危机和风险的新来源。
中美首轮全面经济对话料将取得突破
当地时间7月18日,中美首轮全面经济对话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在中美两国元首于汉堡峰会举行会晤后,各国都在关注两国能够在此次对话中谈出什么成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向记者指出,此次对话预计会有新的突破,原因是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已经取得积极成果,为双方进一步讨论一年合作计划奠定了基础。
早在5月上旬,“百日计划”10项早期收获就已出炉:其中,美国承诺派代表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则表示会重新开放美国牛肉进口,并允许外资金融服务公司提供信用评级服务。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是当前最受瞩目的议题。张燕生向记者指出,在奥巴马时期,主要谈判内容已经接近完成了,但特朗普上任后认为,奥巴马时期谈下来的内容让美国吃亏了,要求中国更加开放。“但实际上,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方面,欧美也没有做到所承诺的对中国开放。”
据张燕生介绍,美国为中美BIT谈判做了充足的准备。2008年中美开启BIT谈判后仅一年,美国就叫停了谈判,直到2012年5月,才宣布重启谈判。在这个期间,美国制定了全套的、高标准的、涵盖方方面面的投资开放和便利化规则,也就是2012年4月出台的BIT2012年范本。
张燕生认为,对美国来说,与中国签署BIT至关重要,这将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期性的投资安排。美国会想提高对中国的要价,但不会放弃这项协议。而对中国来说,中美BIT谈判有助于倒逼国内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改革,但如果成本太高,就得不偿失了。“谈判不能太快,不然中方来不及准备,另外,中国应考虑如何利用好协议的过渡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认为,在贸易投资方面,中国可以选择优先突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这比中欧BIT和中美BIT的难度要小。
今年1-4月中欧贸易增速低于中美贸易
汉堡峰会的公报称,G20领导人一致支持全球化,承诺市场开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决定建立稳定的国际贸易体系,以促进跨国投资。但话音未落,德国联邦政府7月12日就讨论出台新规,防止本国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企业出售给外国投资者。那么,未来的欧洲到底是会更加开放还是保守?
就此,魏建国对记者说,当前的欧洲比原来要保守,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特朗普提的“美国优先”政策提出优先使用美国产品和美国人,这对整个欧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因此,以德国为首的欧洲也开始考虑调整自己的政策。
魏建国预测,到今年年底,美国很可能会代替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1月到4月,中美贸易额为1708.3亿美元,同比增长13.5%;而中欧贸易额为1807.2亿美元,同比增长9.1%。“这两者从来没有相差这么少过,而且前者的增速明显要大于后者。”他还说,“中欧贸易甚至有可能少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由此,欧盟可能将下滑到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魏建国说,“在特朗普对全球化施压后,欧盟如果再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那么就可能导致其全球经济地位下降。”
张燕生对记者指出,峰会公报一方面坚持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则,但另一方面,公报首次提出,不公平的贸易举措也是一种保护主义,承认合法的贸易救济措施,这实际上是在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之间做出了妥协。
张燕生进一步解释道,这意味着开放已经到了新的阶段,不仅是自由贸易,还有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贸易平衡等问题。
对于中国在新时期全球治理方面的角色,与会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应坚守底线、坚持开放包容,并积极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