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二产增长放缓的同时,三产的比重不断提升。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文章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的五年,是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关键五年。
在这期间,服务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84221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实际增长8.0%,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高出0.8和1.1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0.2%;201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突破50%,达到52.9%。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三产比重过半一方面说明目前工业产能过剩确实比较严重,很多投资都转向了三产。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整体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二产的增长自然会放缓,三产比重会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服务业成为新增企业的主力军。2013-2016年,服务业累计新登记注册企业[1]1283万家,年均增长31.5%。2016年,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达到446万家,平均每天新增1.2万家,占全部新登记注册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80.7%。
此外,服务业成为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2012-2016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由50.4%提高到56.5%,提高6.1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服务业成为吸引投资的主领域。2016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34.6万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0%,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
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胡晓登认为,三次产业占比是衡量经济发展类型和结构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三产占比都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三产比重肯定会进一步提高。三产的发展对一产和二产的带动作用非常大,尤其是“互联网+”的工业经济新模式,一方面促进了三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工业的转型升级。
国家统计局的文章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交融共进,互联网经济呈爆发式增长的五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占据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数据显示,2013-2016年,我国互联网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1.5%、32.4%、17.5%和28.0%。
这其中,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进入黄金发展期。2016年,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26.1万亿元,交易额是2013年的2.5倍,年均增长36.4%。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快递业、包装服务业等行业快速成长。
国家发改委今年6月发布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下称《大纲》)提出,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关系经济转型升级,是振兴实体经济、支撑制造强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大纲》提出,要加快建设多层次服务经济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资源要素密集、规模经济显著、专业分工细化和市场需求集中的优势,完善服务功能,打造不同层级的服务经济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
其中,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增强北京、上海和广州—深圳国际服务枢纽和文化交流门户功能,促进高端服务业和高附加值服务环节集聚,提高在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