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开春,有两件大事最为牵动工程机械用户老板们的神经。
第一是项目,公路、铁路、水利、新基建,稳增长大背景下,国家大力促进新开工项目加速落地,雷声轰隆隆,什么时候能传导到设备需求层面,真正带动工程机械存量设备开工率上升;
第二则是油价,从元旦到现在,国际原油价格创了新高,国内一吨柴油涨了上千元,工程机械是吃油的老虎,工时费不涨反跌,再这么下去,就算是有了项目,也要把算盘子扒拉清楚,人工燃油成本拎不清,不赚反赔谁也担不起。
没活干着急,有活干不赚钱更着急!进退两难之间,已经有人将目光瞄向了新能源工程机械。
运营成本低,零排放,是新能源最大的优势,但购机价格高,工程机械高强度高密度使用工况,电池究竟能不能受得了,新能源在工程机械这个行当是否玩得转,很多人心里没谱。
高耗能产业已经率先行动,钢铁、煤炭、有色金属、港口物流,化工、建材,高耗能产业典型,将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作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成为电动工程机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尤其是在华北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限制路权,限制使用,环保评级不达标等等,港口、钢铁冶炼限制燃油机械进入,强势引导推进工程机械电动化。电动装载机现在俨然成了企业保生产供应,保物流稳定的定盘星,要是那个高能耗企业没几台电动工程机械压阵,还真是不踏实。
新春伊始,工程机械制造商纯电动产品交付用户的新闻更是不绝于耳。徐工10台XC968-EV纯电动装载机交付河北钢铁企业,三一海工向天津交付1台SRSC45E2电动正面吊,柳工856E-MAX明星电动装载机在钢铁、煤炭、矿业、港口、市政、水泥、搅拌站、建筑等多种应用场景交付使用,2台山推纯电装载机交付山东大型化工企业,帮助企业破解了因环保问题面临被迫停产的压力......
一家企业几台纯电动机械的交付量,只够称得上是星星之火。不难看出,高耗能行业仍是抱着试试水的心态购买电动工程机械,究竟能否形成燎原之势,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纯电动乘用车里程焦虑,节假日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排队充电,寒冷冬季电池续航里程断崖式衰减,种种窘况令人触目。工程机械尤其不同于家用轿车,商业化工具属性非常鲜明,是要拿来赚钱的。尽管电动工程机械相比燃油机械,能够降低40%以上运营成本,1台电动装载机5年下来能省下100来万元燃油成本,这本大帐谁都能算得清。但毕竟是干活的家伙,充一次电能不能连续工作6~8个小时,电池不停的持续充放电,温度控制和安全性要求能否得到满足,北方地区低温环境电量衰减,电池使用寿命达不到预期,三两年时间就要换一次电池,这个成本能不能接受?
现实问题都必须要在实践应用中得到答案,如果单纯想着省钱,却不给力,不出活,到最后真成了供在堂上的摆设,那可就得不偿失。再进一步说,当前安全生产高压态势,干活不给力倒是小事,但如果“电动爹”在充放电过程中真出了大乱子,那对企业来说可是雪上加霜,不是百万元设备款赔偿那么简单的事儿。
不得不说,当前购买电动工程机械的多是钢铁、煤炭、港口、化工、建材等系统客户,设备购买能力强,应用场地相对固定和封闭,具备建立充电设施的条件,尤其是工程量比较饱满,综合成本核算下来,能够满足电动工程机械的投资回报。
而对于工程机械个体租赁户来说,即使买得起电动工程机械,但年工作时长不足,达不到3000小时以上,仍然不能发挥“电动爹”的使用优势。尤其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锂和镍等材料价格上涨压力转嫁给了电池厂商,电池厂商又把压力转移给了整车厂,电池采购价格增加20%左右,短时间内指望电动工程机械价格大幅下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国内厂商的产品市场规划上,短期内仍然是以内燃机动力为主,长期看则是发展燃料电池、生物燃料、液化天然气、纯电动力实现零碳排放全覆盖。在技术应用上,则是结合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技术,搭载可再生能源,以改变工程机械的工作方式。
尽管电动工程机械声势大振,但使用范围全面覆盖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是价格,只有产品的价格与投资回报平衡点到来之际,才能促成更多的场景覆盖;另一方面则是一系列需要攻关的核心问题,如电池、安全、控制等,尚需产业链上下游不断探索。
据预测,国内纯电工程机械市场将率先在微型挖掘机、大型挖掘机、5t装载机、中大马力推煤机等实现规模化销售。而中联重科、徐工、三一、山推、柳工、临工、英轩重工等老牌厂家,以及博雷顿等新兴造车势力,已经开始全面布局。尤其是中联重科和三一等技术先导性企业,在氢燃料工程机械以及混合动力等技术探索上,都在不遗余力投入力量加速推进,以期抢占新能源赛道。
工程机械电动化浪潮的节奏能否超越市场预期?电动化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目标能否实现?在这场事关每个人每个群体切身利益的能源革命中,如何不输在起跑线上,如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必须面对,无法回避。
(中国工程机械品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