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艺术 >
    波普艺术与中国的消费社会:消费是一把双刃剑
      时间:2013-05-06 15:46

  原标题 [波普艺术与中国的消费社会]

  

安迪·沃霍尔《濒危物种:大熊猫》,1983年

 

  安迪·沃霍尔《濒危物种:大熊猫》,1983年

  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正在上海展出。安迪·沃霍尔及其波普艺术对中国并不陌生,他影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的波普风,甚至后来的学者将政治人物像和“文革”海报称作中国的政治波普。安迪·沃霍尔没想到,他到中国五六年后,其艺术在八十年代末亦开始被中国的美术杂志所介绍,一些年轻艺术家开始使用他的语言方法从事创作。八十年代末,一些中国年轻艺术家像王广义等人,将沃霍尔的图像方式移植到对“文革”海报和政治人物的图像的使用,并一度在欧美走红,被称作“政治波普”。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消费社会的形成,中国的商业文化语境不再需要政治波普的艺术,而是真正产生了与沃霍尔的作品相近的消费文化。像表演摄影、行为艺术、装置艺术、Video艺术,都可以看到波普艺术的影子。

  安迪·沃霍尔不是对流行商品和明星形象的最早使用者,波普艺术最早起源于英国,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于1956年的“这就是明天”展览上,创作了一幅《我们的家庭为何如此充满魅力?》的招贴画作品,这件作品将健美明星、玛丽莲·梦露、沙发、点唱机等消费形象拼贴在一起,组成一幅消费社会的家庭景观。由于英国在战后的影响力衰落,尽管英国产生了波普艺术最初的语言形式,但后来由美国成为波普艺术的代表者。

  1982年,安迪·沃霍尔曾同摄影师克里斯多佛·马可斯私下访问北京,游览了天安门、长城等地。有关这次北京之行的摄影,曾于2008年在北京798艺术区美国人罗伯特开的8亿时区书店内举办展览。安迪·沃霍尔曾去一个水墨画家的家中做客,但此行未与中国的艺术精英谋面。他于七十年代还去过香港,由董建华的妹妹、后创办香港艺倡画廊的金董建平接待。金董建平曾于1999年对我谈及此事,她说当时后悔的一件事是没向安迪·沃霍尔要一件作品,如果开口,安迪·沃霍尔会答应的。

  波普艺术的语言方法主要是挪用流行文化的现成形象(著名明星和商品的形象),它不强调图像的原创,而是利用现成的著名图像进行图像修改和重组。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是挪用肯尼迪总统夫人杰奎琳和可口可乐罐头形象,杰奎琳和可口可乐的形象被复制成九个或多个重复的形象,每个图像被赋予一个丝网印刷的单色,这些不同色调的同一图像,被排列成九宫格,或别的重复排列的图式。

  安迪·沃霍尔还曾创作中国政治人物肖像丝网印刷作品,其图像冠以蓝黄绿红等单色。另一种样式是在丝网作品上直接用油画颜料涂抹。1982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下,看见高悬的毛泽东巨幅画像时,安迪·沃霍尔对马可斯说他“画这个大概已经有四百遍了”。他喜爱读这位中国政治人物的书,自1972年开始创作他的肖像的丝网版画作品。

  2006年,一幅1972年沃霍尔创作的中国政治人物肖像被香港富商刘銮雄以1.3亿港元拍得。2008年,香港佳士得曾展出17幅沃霍尔以此为主题的油画,其中一幅巨幅肖像高约4.48米,如此巨幅的政治人物肖像,沃霍尔创作了4幅。从杰奎琳、猫王、玛丽莲·梦露到毛泽东,沃霍尔热衷于创作超级偶像为主题的作品,他一生喜欢出名,在青年时代出不了名时,自拍了很多摆出明星姿态的摄影。他曾预言,在未来的消费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出名十五分钟,然后被人迅速忘掉。现在微博和网络视频几乎实现了沃霍尔这一经典名言。

  挪用现成图像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观念。后现代主义的观念最初来自美国的建筑领域,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样式是玻璃盒子似的摩天大楼,美国建筑师文丘里认为,玻璃盒子的现代主义建筑太过于单调,建筑设计可以使用历史上的风格符号,比如美国的乡村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挪用历史符号的手法,逐渐影响了视觉艺术各个领域。而以消费社会的形象作为创作的图像资源,则是以波普艺术为开端的。

  理查德·汉密尔顿和沃霍尔有关消费社会的艺术模式影响了之后的一代代艺术家,像八十年代的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英国的达明·赫斯特;九十年代的美国艺术家马修·巴尼,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奈良美智。世界各地几乎都有使用波普艺术语言的艺术创作,使波普艺术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这种世界性的形成在于消费社会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只要有消费社会的地方,波普艺术就有其存在的文化背景。

  在1980年代,杰夫·昆斯公开提出艺术即商品的论点,并将艺术创作当作一种商业化的生产概念。九十年代以后,达明·赫斯特和日本的卡通艺术家像村上隆,更是将艺术品当作一种品牌产品和奢侈品创作的概念,村上隆还将视觉创作直接应用于著名品牌的设计。中国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也随之仿效,比如“没顶公司”,将艺术创作当作一种公司行为。

  国内近年也出版了多种版本的安迪·沃霍尔的访谈录。经过半个世纪,安迪·沃霍尔的遗产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消费社会的明星观和将商业形象作为艺术表达的图像资源,另一部分是他对资本主义的感伤情绪。之后的艺术家大都只是继承了他的前一部分,即艺术如何适应消费社会,并将艺术当作一种货币化的生产。安迪·沃霍尔的后一部分实际上含有对消费社会的批判,这部分被马修·巴尼等人继承。马修·巴尼在波普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存在主义的批判内涵。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像任戬、倪卫华、王庆松等人利用波普艺术的观念批判中国的消费文化。 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催生了文化工业,并在二战后形成了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自20世纪初,西方知识分子产生了对文化工业和消费社会的批判理论,比如新马克思主义的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本雅明,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毫无疑问,消费社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社会需要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社会;另一方面,人类也要防止消费主义使文化的扁平化、肤浅化和商品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