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素有赏石、玩石的传统,赏石文化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初出端倪。人们从征服自然、亲近自然、再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密切。人与山水的相遇,人对山水的发现,以及先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人与山水生成各种复杂的关系,是赏石文化和山水画形成的源头和根本。日前,以陶瓷雕塑假山石闻名的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熊祖超就其陶瓷雕塑创作和记者进行了访谈。
假山石创作是熊祖超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课题,他说,山水精神的核心是“以自然为宗”,这种精神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因为“中国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自然价值观念,西方人与自然是相对相斥、相离相敌的关系,他们的愿望是征服自然。中国人与自然是相亲相近、共融共生的关系,我们的追求是天人合一。而这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这也是山水精神的本质。 陶艺创作是在人与泥土的对话过程中,陶艺家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理想的关系。山水陶艺和国画山水,都是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都要求达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所谓师法自然,也就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出山水之精神。
对于陶瓷假山石创作,熊祖超认为,任何艺术创作一定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自然给艺术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如山、水、石等。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用其特有艺术表现形式去挖掘传统,并力求传达出“山水精神”。我们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同时将“山水精神”融入陶瓷艺术语境,也使得当代陶艺家用自己的表现方式,通过人与泥土的对话去思考和体悟。熊祖超的假山石系列陶瓷雕塑作品的创作,整体借用传统假山石的造型特点,结合各种陶艺成型技法,用陶土堆塑而成。在陶胎烧成后的基础上,施釉或者再将其结合电解铜新工艺(用电解方法使铜在阴极沉积而得到的电解精炼铜),使烧成后的陶胎表面附着一层精炼铜,再将表面鎏银或鎏金。他说,假山石集形、色、声、韵于一身,正符合中国文人雅士的传统审美趣味,折射出了东方的哲学理念。假山石本来不是艺术品,但我们能从中观出意象的山水,这与画家想表达出来的山水意境不谋而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缔造了立体山水,艺术家的笔墨丹青绘出了山水意境,而陶艺家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山水自然融进人与泥土的对话,藉此去思考和体悟。
就熊祖超作品的内容而言,构成假山石创作系列的作品主要有两个元素:“假山石”和“山水画中的山石”。“假山石”和山水画中的“山石”,都不是真的自然,而是人们从自然中体悟后的再造物。假山石的“瘦、皱、漏、透”,比普通石头包含更多人在山水游历中体会到的感觉,诸如蜿蜒、跌宕、迂回、山重水复、别有洞天等等,是文人在山水游历中体会到的超脱、平静、淡泊、山不言自高等精神境界。我们可以将它们认为是一种“自然的浓缩物”,而这种“浓缩物”是我们每个人心中自然的要求。我们不能把整个山水搬进院落或闺房中,但这浓缩物有时不出院落就能供我们“卧游”、“坐忘”、“畅神”。
熊祖超认为,他创作这些假山石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心中自然的要求,更多的是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挖掘传统,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血脉的同时,将文化内容与新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中国符号和民族本土的现代陶艺。
熊祖超,1984年8月出生于江西上饶。2002年毕业于江西省陶瓷工艺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雕塑)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陶艺)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任职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其作品《山水石系列NO.3》入选“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作品《青绿山水》入选“2012年江苏省中青年雕塑家作品邀请展”,作品《守》入选“2011年亚洲现代陶艺新世纪交流展”,作品《守》入选“石湾杯•全国大学生陶艺作品展”并获优秀奖,作品《回音》入选“江苏省第二次新人新作展”并获佳作奖。(吴秀之 李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