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艺术 >
    去年共有3776个展览,当代艺术在中国还小众吗?
      时间:2018-06-28 13:38 作 者:

  2015年开始,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在每年6月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从过去一年出现在各种画廊、美术馆、艺术空间的艺术作品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展示,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的“年度报告”。

  报道过前三届展览,对比数据发现:2015年至今,每年当代艺术展览的总数约从3000上升至3700。2014年全年只有八天没有展览开幕。

  今年展览特征明显,新媒体、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作品占据了主要分量。这一点既符合当代艺术流派变化的实际,也应合了全世界社会演变的潮流。

  比如,展览二层平台上著名的“葛宇路”。年轻艺术家因为自己的名字以“路”结尾,恶作剧式地为北京市双井苹果社区附近的一条无名街道命名,并且让这个不符合“市政规定”的路名从2013年开始便进入公众视野,通过网络地图充分传播。2017年随着事件披露,道路名被取缔,路牌被拆除,这件“行为艺术作品”已经充分触碰到了严肃主题——网络时代,个体如何塑造公共话语,如何改变公众的认知。

  出生于1985年的艺术家苗颖擅长表现商品化社会对受众的影响。艺术家展出的作品是一张躺椅,周围摆放五六个“淘宝销量第一”的床上平板智能电脑懒人支架,分别夹着屏幕始终闪烁播放视频的电子设备。观众可能对这些不甚陌生,但其夸张的视觉表现,突显了消费时代与网络社会叠加,对个体产生的异化。

  除此之外,参与展览的艺术家还有去年参加了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纪录片导演王兵。他的影像作品《15小时》实际时长也是15小时,看似客观冷漠的镜头对准了浙江湖州织里镇的童装加工厂。他拍摄了工厂工人“未经压缩”的一天,包括工作13小时、吃饭休息2小时。观众自由逗留或离开,从中可以切身体会时间与影像的真实。

  “中国当代艺术规模之大超出想象,更不是任何一个研究者、策划人能够通盘了解并加以解释的。”策展人朱青生和他带领的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辑部,从1986年开始以学术统计办法试图全面而系统地记录中国当下的艺术发展动态。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90年代蓬勃兴盛、2008年以后市场化发展到顶峰,再到近些年学术与市场各个层面成熟,中国的当代艺术似乎完成了从自发探索到被体制接受的过程。现代艺术不仅参与了历史,也是与创新社会相对应的精神动力。

  主办方遵循以往方法,首先调查记录在2017年活跃的12780位艺术家,阅读分析4652篇文献,对数据进行权重排序得到一个初步入选名单;然后请本年年鉴的资深编委对名单进行再次检查与修改;最终得出一份有141位艺术家的名单。理论上来说,这就是过去一年最有成就和才能的优秀艺术家。展览从141位艺术家之中再次根据其作品体量、时间表等具体展览因素,选取37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实地展出。

  本次展览占据了美术馆三层几乎全部空间。这座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北面的巨大建筑由朱锫设计,由原先的松下厂房改建而成,于2015年开幕,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同样由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品牌展览项目,四年来始终得到民生银行和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支持。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8月24日。(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