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部》 Western(德国)
德国退役大叔变成建筑工人,进入保加利亚开工。电影用慢火烹制,从看似不甚了了的浅层风情画,逐渐进入工人与当地人的内心矛盾,揭开表面的和平,或者表面的针锋相对。这种矛盾书写剑拔弩张,又充满惆怅。保加利亚和德国的地缘冲突剩下的已经只是余音,《西部》将这种余音放大,展示的是难以愈合的裂痕。它是当地普通人对政治的懒惰解读,也暗示着其中所包含的普遍性,人性与地缘两个角度都做得扎实有序。男主角若有若无的光环似乎增强了电影的故事悬念,让人不禁忧心在这个苍凉的故事里,他到底是错入了一个虚假的桃花源,还是错入了一片布满哑炮的废墟。
2 《野梨树》(土耳其)
锡兰在《冬眠》之后更上一层楼,再交出三小时力作。他的优点是深入乡野,撷取民俗民风,又不忘紧抓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他的电影里,平常事皆事出有因,都与整个社会的氛围脱离不了关系。而社群中的每一个个体,在平凡生活中都被无形的力量拉扯着。《野梨树》是青春成长,是父子和解,是创作无路,造就这个故事的戏剧因素却又和战乱、教育、失业等客观的残酷外因紧密相连。躁动的人物和频繁的毒舌看似只是揭开剧中人的伤疤和无端自恋,却又自然地引出了他们的身不由己。这些层面听来很容易俗套,锡兰却明白尺度在哪里,理智与感性并用。
3《狼屋》La casa lobo(智利)
这部定格动画的灵感来自智利恶名昭彰的异端组织尊严殖民地。这个封闭的社区与德国移民和皮诺切特独裁政权合作,给民众留下了极大的阴影。乔奎因·科西纳与克里斯托弗·列昂选择在一个封闭空间内拍摄和制作这部作品,以游移的阴暗画面、梦魇般的定格构图,制造出一部抑郁的黑暗童话。它的抽象之处,恰恰与它要揭露和讽刺的对象,在气质上极度接近。而在方寸之间,如何用黑暗的叙事来讲一个自有深意的故事,也很考验创作者的视觉呈现和创作才华。电影又再利用当年的电视和新闻片段,使得整个虚构故事有了一种口述历史的粗砺和惊悚,它似乎是假的,却并不遥远。
4 边境 Grans(瑞典)
这是一部充满诡异情色与不安的奇片,导演用极高超的剧本写作告诉人们什么才叫真正的隐喻。表面上故事是关于一次怪异的爱情冒险,实则内含多重书写。它的奇幻元素可以施之于现实中的难民和移民议题,还可以探讨性别多元,探讨不同族群的道德问题。导演的克制手法与外景的冷峻风光巧妙融会了惊悚和浪漫元素,别样的亲密镜头更是彰显了个人功力,多一分则令人不适,少一分又力有未逮。无论从表演还是剧作都是本年度欧洲电影的典范,更难得的是,本作还有流畅的故事,并非一味风格化,各方面都兼顾得很好。
5《我们,动物》We the animals(美国)
让人惊艳的独立电影。导演用家庭影像式的视觉(它本该是一种中产家庭的常见手段)来讲述一个贫穷家庭内孩童成长的故事。曼尼、乔尔和约拿是年龄相近的三兄弟,最小的约拿刚满十岁不久,电影也从他的视角展开。尽管故事与五个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千丝万缕,但并非聚焦在“家庭”的整体概念,也不去讲成员之间的紧密。它是更加自省的。小儿子约拿和两个哥哥一样,要面对父母失和的家庭暴力、父亲出走的无所适从。电影思考的角度却并非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强,而是关注这个贫穷的小孩如何在家庭变故中萌生自我意识与性意念。全篇穿插着约拿的蜡笔画创作,同样揭露了动物性和人性二者在孩童成长期的拉锯,将残酷阵痛一展无遗。
6《风的另一边》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美国)
一个人因有才华而寂寞到何种程度才会拍这样一部片呢?奥森·威尔斯就像一位占星师给自己看星盘,再用了一个具体的夜晚把结果讲出来。与其说这是一部自传式的电影,不如说是对自己的一则预言,大量的夫子自道,不是指向自己的过去,而是他的“未来”。电影里更加入了大量嘲讽式的观察,关于媒介,关于影像,关于观看的方式,以及隐晦的行业秘辛。电影中还有一段不见天日的戏中戏,竟与本片一样多年来石沉大海。若不是Netflix接过这个项目,《风的另一边》恐怕还要再消失二十年。导演多么精准地看到了一切,自己的寂寞与作品的难产,这是哲学,也是命运。
7《你从未在此》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英国)
本片获奖与公映后引起些微争议,有观众认为它被过誉,但别让力量被争议盖过了,这部电影确实在剧本写作和表演上很突出。编导用多种手法去完成反类型的戏剧和人物线:主角是无法挣脱内心阴影的抑郁杀手,受委托的少女引发的一切意外都让他的内在不断下沉,导演让这些心理矛盾压迫到临界之后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故事抛弃了过往杀手设定那种冷酷或外冷内热的套路,剧本很勇敢地去面对杀手复杂的内在情绪和自毁倾向,更主动破坏了他想要达成的目标,将“丧”的日常呈现出来,所以那种赖活才真的有了一些温度,视觉上的风格化既是技术表现,也是去剥开反类型人物的切实手法。
8《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美国)
Netflix在2018年对电影界的又一馈赠,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又一次在西部展开。电影由六个短篇组成,看似都是没头没脑的荒诞故事。导演们却展露出文学短篇般的笔触,让六个故事充满强有力的能量。这些故事都不足道,你也很难转述它们到底在讲什么。科恩兄弟历来都擅长这种意在言外的故事,你可以视之为美版的“无厘头”,满是命运的粗暴和对煽情的无情鞭挞。无论是祸从天降,还是注定的厄运,看似是“认真就输了”的荒谬,实则自有其自洽的逻辑。用即将过气的网络语言,你可以视之为带娱乐味的毒鸡汤,长此下去,昆汀就要失业了。
9 Zama(阿根廷)
Zama是一位生于南美的西班牙流亡军官,他一直在等待调令,期望自己被承认,被看到。导演用近乎残酷的凄凉笔触向观众诉说:失败,即是不断被剥夺,是没有救赎也没有出口。拿走故乡、暧昧、居所,再拿走权力、身份和肢体。人慢慢跌入“原始”和“未开化”,最后只剩生存的欲望。男主角也逐渐从一个给别人耳光的人,成为被救助的人。电影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今常常被讨论的身份认同议题,而是以近乎哲思的方向去思考人为何需要这种认同,以及这种认同本身的矛盾。在丰富的历史背景前面,导演用特别简练和直接的方法勾勒出人与人之间粗暴的相交和互动,让电影充满了唏嘘迷人的原始味道。
10 《罗马》 Roma(墨西哥)
《罗马》给人难忘的观影体验,看似收获了一边倒的赞誉,也带来大量的不以为然,不知是该说它没那么好,还是该说它没那么差。导演阿方索·卡隆以自己的儿时记忆重现了墨西哥中产社区罗马,聚焦在女佣克莉奥身上。它延续了《地心引力》中的女性书写,前作中对子宫和行走的书写过于隐密,本作写女性从恋爱到走出产后低压的过程则放到了明处,这也是电影最外露的故事主线。电影中出色的镜头运用、场景布置,甚至是音效,都活化了这个社区,更让当年的历史事件显现得无比真实。卡隆无时无刻都不忘将主角之外的民众也拍摄进去,以此铸就电影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他又可以自然地描写内向的女仆如何面对生活,面对他人,其中隐含着角色若有若无的自我意识,和主仆间有情还无情的微妙处境,执行力与视野俱佳。
(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