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转型 > 榜样 >
    麦德龙中国兵法
      时间:2013-05-14 15:06

  4月24日,江苏盐城店开张,这是2013年麦德龙开出的第一家新店。你一眼就能认出麦德龙中国CEO何哲伟(Uwe Hoelzer),一个身高2米的德国人。也许是太高了,何哲伟希望自己能矮一些,“这样行动就可以更迅速一点”。不过在业务扩展上,这个大个子已经够迅速了,去年麦德龙在中国新开12家店,创造麦德龙的全球新纪录。2013年何哲伟可能再次刷新这一纪录。“今年我们会以相同速度去增加,实际上个人目标是,至少13家。”何哲伟对《环球企业家》说。

  何哲伟的办公室位于麦德龙中国总部四层。2011年10月,麦德龙原中国区总裁蔡天乐(Tino Zeiske)升职,原万客隆波兰总裁何哲伟成为这间办公室的新主人。在占满整墙的中国地图上,何哲伟已密密麻麻订满了彩色图钉,蓝色代表已开店,绿色代表正在施工,黄色代表即将开店。

  正当沃尔玛、家乐福等深陷关店收缩潮之时,麦德龙在中国的表现用何哲伟的话来说,就是“可能我们不是最大的,但也许我们是最瞩目、最性感的一个玩家”。作为德国最大、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超市集团,过去几年,较之于家乐福、沃尔玛等一大批同在1996年前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零售巨头,麦德龙的表现一直不够亮眼。家乐福、大润发等门店数均已超过200家,而此前麦德龙的门店数仅以每年3至4家的速度增长,即使加上2012年的12家新店,其门店数量也仅63家,销售额不及大润发的四分之一。在中国2012年消费连锁排行榜上,麦德龙并未挤入前10,仅名列第11名,在外资连锁中居第8名。但在2012年,麦德龙的增速却可圈可点,销售额增幅29.7%,门店增幅18.5%,堪称外资商超之最,其员工总数超过一万人。2012年成为麦德龙中国最骄傲的一年。

  此番强势扩张的起点要追溯至2011年底。这一年,麦德龙集团的股价下跌40%。2011年10月,前任全球CEO 埃克哈德·柯德斯( Eckhard Cordes)宣布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其身后的麦德龙与4年前接手时一样充满不确定性。埃克哈德·柯德斯的接任者是奥拉夫·科赫(Olaf Koch),当时只有41岁,擅长IT和金融的科赫长期在戴姆勒汽车工作,2009年曾以CFO的身份加入麦德龙。进入零售业不到2年时间,科赫就成为这家零售巨头的主导者,麦德龙从上到下均渴望看到其变化。

  科赫的确为麦德龙带来巨大改变。首先从公司文化上,科赫为公司注入活力、大胆的开放文化,改变原本自上而下的死板作风。而针对业务,他的核心战略方案在2012年3月年度财报发布会上被概括为“提高与客户的相关性,提升核心竞争力”。科赫所指的“核心竞争力”即专注投入到“现购自运”(C&C,Cash & Carry),这一业态在中国的表现即为麦德龙超市。而麦德龙集团旗下的Real连锁超市、Galeria百货商场、Saturn与Mediamarkt两大电器零售店等多元业态则在全球瘦身。2012年5月30日,麦德龙将旗下子公司英国Makro 旗下30家连锁批发超市全部出售;2012年12月,其在中东欧4个国家(波兰、俄罗斯、罗马尼亚、乌克兰)的91家Real大卖场亦被出售,以削减债务,专注核心业务。2013年1月,科赫表示:“经过仔细考虑所有选择之后,我们决定不再继续万得城中国业务。”7家万得城中国门店也随之全部关闭。

  科赫将精力聚焦于“现购自运”(C&C)业务并大肆扩张。麦德龙去年全球新开店97家,近6成是第四季度新开的,这都是科赫上任后的决定。在管理体系上,科赫逐步收权,2012年初任命弗朗斯 穆勒(Frans Muller)合并管理欧洲和亚洲两个大区现购自运业务,这占据了现购自运业务三分之二的销售额;2013年初,这位麦德龙集团的CEO直接亲自负责C&C全球业务,现任麦德龙中国CEO何哲伟则直接向科赫汇报。何哲伟对《环球企业家》解释说:“这个调整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投入”。

  

\

 

  2012年的12家新店、刚刚开业的江苏盐城店以及更多施工中的“蓝盒子”(Blue Box,麦德龙对自己门店的称呼),都是麦德龙的大投入。一般而言,普通的大超市3至4年可收回成本,而麦德龙的前期投入更大,收回投资所需时间亦更长。但何哲伟还希望更快更多的开店:“像上海这样规模的城市,可以容纳至少11家麦德龙”,而目前还仅有6家。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