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人文 >
    传统书市如何困境中新生:成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时间:2013-05-14 12:54

  

 

  昔日书市销售的火爆场面,如今已不复存在。(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昔日书市销售的火爆场面,如今已不复存在。(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昔日书市销售的火爆场面,如今已不复存在。(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延续了22年的老书市面临存亡危机,组织者期盼资金支持,读者渴望政府作为,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对于书市这样一项集合了商业与文化双重属性的综合性活动而言,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样的方式扶持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据了解,为了让地坛书市获得外部支持,主办方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地坛书市就先后和北京市多个政府部门及机构联合举办过“双休日”系列活动、“拯救工程”捐赠活动和“公益行”系列活动等,都取得了一定的反响和实效,也确实在延续书市的生命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这些活动也仅只停留在合作层面,并未发掘书市的文化内涵,和“读书”这个最本质的文化要素关联尚浅。例如,近期有网上的声音指出,4月23日是世界读书及版权日,但北京并未举办与读书有关的主题活动,书市也未利用这个时机进行宣传或者举办活动。

  在近期的报道中,很多出版社和书店也都公开表示,参加书市并非为了挣钱,只是为了贴近读者,以交流和宣传的形式让大家了解购书、读书的渠道,从长远角度为自身谋利益。只不过,参加书市毕竟是付出成本的行为,如果难以收到宣传实效,出版社自然拿不出参加的动力。

  书市是商业行为,其本质是促成图书交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书市直接面对普通读者,以“便宜”为最大特点,目的是为了让百姓买到书,带有浓厚的草根意识,这一点又不能不说带有公共文化的色彩。因此,政府在考虑对书市的扶持时,或许可以从发展公共文化的角度着眼。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倡导读书及参加公共文化活动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相关文件中还提出,可以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完全可以成为促进书市发展,推动相关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的切入点。

  多年以来,地坛书市的“淘书”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读书人对古本、珍本的热情升华成了兴趣,与书画、古玩近似。有关部门完全可以结合书市举办一些典籍阅读、古本鉴定、书籍收藏知识讲座等文化类活动。让爱书人在活动中学习,在书市里“练手”,让书市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前沿阵地。

  另外,据出版界人士反映,地坛书市如今全国闻名,各省市希望获得通过书市与北京图书出版界交流的呼声非常强烈。因此,政府也可以主动协调,把外省的出版单位请进来,在北京举办“地方特色书市”。这不仅能为读者创造新的阅读机会,也可加强各省市图书出版单位之间的联系,为出版行业带来新的商机。

  地坛书市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时代的发展。它的出现曾为基层百姓创造了难得的读书条件,为北京的文化繁盛作出了一定贡献。如今,书市的传统功能虽已逐渐失色,但长年积淀形成的文化品牌仍具有巨大价值。如果政府能本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利用这个固有的品牌,举办切实针对百姓文化需求的活动,或许真能为遭遇困境的地坛书市带来新的机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