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邺城,冀豫交界处的六朝古都,如今只是一片深埋在农田之下的废墟,它在消逝之前,一直是历代英雄逐鹿中原的舞台,在短短300年的时间里,就先后6次被定为国都,尽管这个六朝古都未能像西安、北京、南京那样繁华至今,刚刚兴建的邺城博物馆却试图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凤凰卫视5月25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千年邺城六朝风云,天下英雄逐鹿中原的舞台,最终又何以深埋地下消逝于历史深处?《荒野故都》,《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王鲁湘: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文化大观园》,在河北有一支考古工作队叫邺城考古队,猛听上去这像是一支地方考古队伍,但其实呢它官方的名称是中科院考古所河北工作队,而邺城考古队呢其实只是它的别称,这支考古队的工作本应该是对河北全境展开考古调查,但是,三十年前这一支队伍刚刚建立的时候,第一个被确定的考古项目是对一个古时称“邺”的城池开展考古工作,也就是在1983年考古队奔赴古城所在的河北临漳县,其实他们当时只准备在那里呆一到两年,然后再转战河北其他各地,但是没想到,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三十年过去了,直到今天这一支队伍依然驻扎在那里,留住它们的是一个沉埋地下的六朝古都。
曹操经营邺城 成东汉施政中心
解说:邺城,冀豫交界处的六朝古都,如今只是一片深埋在农田之下的废墟,它在消逝之前,一直是历代英雄逐鹿中原的舞台,在短短300年的时间里,就先后6次被定为国都,尽管这个六朝古都未能像西安、北京、南京那样繁华至今,刚刚兴建的邺城博物馆却试图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王鲁湘:张馆长,那个我们现在站的这个位置啊,前面一条马路,马路整个的对面是一片庄稼麦子地啊,这个一片麦子地是不是过去邺城的这个遗址所在?
张文奎:对。
王鲁湘:然后我们这边过去,就是我们新建的邺城博物馆了。
张文奎:对。咱这个博物馆呢就是参照了邺南城的正南门朱明门的这个外形。
王鲁湘:朱明门。
张文奎:这种意象建的。
王鲁湘:哦。
张文奎:像咱们这个现在北京这个紫禁城里面的午门它的外形啊,也就是仿照咱们这个来建成的。
王鲁湘:朱明门,也就说是如果真的是朱明门的话,它这个两翼啊,还有往前面延伸的一个城门。
张文奎:也有那个。
王鲁湘:城门楼子是吧。
张文奎:对。
解说:直到真正走进这里,或许我们才刚刚开始触及六朝古都时那些缔造者的荣耀,广场两侧建有六面黄沙岩浮雕墙,分别雕刻着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这六朝中与邺城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但那些曾经的辉煌到底是被什么斩断得如此彻底?让它在历史最深处显得那么空远寂寥?
王鲁湘:我们中国的古都的话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了长安,是吧,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包括杭州,过去从来没有人提到邺城,那么邺城作为都城是一个什么概念意义上?
何利群:邺城的学术价值是非常非常高的,它不像长安、洛阳,这些城市经历了战火以后,它又重新建起来了,所以说这些城市可以说是从古至今这个传承是延续下来了,而邺城的问题就在于它经过了东魏、北齐以后,被隋代给摧毁以后,这座城市以后就变成一片荒野。
王鲁湘:真正的废都。
何利群:对,成了一个废都了,所以没有人口在这居住了,大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也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它的名气就越来越小,以至于后代除了一些专业研究人员以外,普通人都不知道有所谓的邺城这个概念,大家都知道曹操,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曹操的都城就在邺城。
解说:看过三国的人对铜雀三台都不会陌生,但对三台所在的邺城确实印象极为模糊,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汉献帝遂迁都许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但与此同时,曹操大部分时间其实并不在许昌,他的大本营恰恰是在邺城,邺城才是当时北中国实际意义上的施政中心。
王鲁湘:曹操经营这个地方是因为什么原因他?
何利群:可以这么理解吧,就是曹魏邺城或者说我们所的邺北城,这个它在中国建设史上城市或者都城的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从官渡之战以后开始的,官渡之战大家都知道,曹操打败了袁绍,大概在,官渡之战是公元200年,204年曹操才占领了邺城,占领邺城以后,后来曹操是被汉献帝封为魏王。
王鲁湘:魏王,就封在魏地就这个地方。
何利群:对,分到魏地,分为魏王,然后呢他就把邺城作为他的王都,就是魏国的王都。
王鲁湘:王都,对。
何利群:在这里建立他的一整套的官僚系统,我们说许昌那时候那是东汉的首都,但实际上所有的政令都是出自曹操的这个王都。
解说:现在看来,邺城所在的位置地处河北与河南交界处临漳县西南方向20公里的地方,一派华北平原的农村景象,已全然无从寻觅曾经的王都印记,那么这里在最初是如何逐渐发展为一个城市的呢?
何利群:邺城的建制实际上是非常早的,早在春秋我们说春秋五霸呢有个齐桓公。
王鲁湘:齐桓公。
何利群:齐桓公的时候始建邺。
王鲁湘:哦,在这里就筑城了。
何利群:嗯,这里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城,反正是有邺这个行政编制出来,它的真正出名呢是在我们中国的小学课本里头有一个经典著作就叫《西门豹治邺》。
王鲁湘:这个西门豹啊,是古代战国时期的魏国人,魏文侯时任邺令,他初到邺城时,那里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番微服私访之后方才知道,原来当地的百姓一直为“河伯娶妇”所困扰,因为漳河泛滥,邺郡屡遭水患,当地的女巫呢便勾结群臣假借给河伯娶亲,榨取民财,百姓困苦不堪,从现在的观点看来,这个西门豹啊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十二渠,使大片的田地终于成为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后来这十二渠被称为西门渠,比“都江堰”还要早160多年,是我国史料记载中最早的大型引水渠系统工程。
解说:西门豹所治之邺,是当时战国时期魏国的边境,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治水以治国可以说是铁打不动的规矩,也正是因为漳河水不再泛滥,百姓安定,这里方才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何利群:战国以后,到了西汉东汉,这块一直是所谓一个慢慢成为一个县的治所,然后再成为一个郡的治所,地位是越来越高,一直到了东汉末年,它成为袁绍的大本营,这里就等于是这一个州的治所,袁绍实际上他管了很多个州,这里是袁绍的大本营。
王鲁湘:那就比一个县城就规格就上升高了吧。
何利群:比一个州的地位还要高,因为袁绍是领了好几个州的。
王鲁湘:好几个州,对,对,对,就成为这个华北地区的一个政治军事中心了。
何利群:对,成为一个重要的中心,但是关于袁绍和袁绍以前的邺城,我们可以说没有任何的考古发现的一些证据,虽然我们讲附近有一些东汉时期或更早的一些墓葬,但是关于袁绍时期邺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现在无论是考古学还是文献上都找不出任何证据来。
解说:当这样一个沙盘呈现在眼前时,让人们不得不感叹这个城市的规模,更何况还是在1700年前,当时这个城市的主人曹操想必也未曾料到,他历尽心血营造的这方城池正引领着世界城市发展史步入新的格局。
王鲁湘:这个就是我们邺城的整个遗址的一个大沙盘是吧,那么这个现在我正对着这一条大道啊,通过这个朱明门,那个前面阊阖门,再到后面那个我已经看不清楚了,这条轴线是不是当时候它的那个一条整个的一个城市中轴线?
何利群:对,这是城市最重要的中轴线,而且是从邺北城时候开国的城市中轴线,后来被邺南城继承下来,然后直接影响到了隋唐长安城。
王鲁湘:哦,那么这个城市整个的格局变局就是说它和我们,在它之前的都城的格局是不一样的,但是之后的我们的都城格局跟它是相似的。
何利群:对,这就是邺北城的这个历史性地位就在于这,我们说在这之前的城市都是一边建设一边规划,就是说同时进行的。
王鲁湘:对。
何利群:而从邺北城开始,是先规划后建设,所以有很明确的中轴线有很明确的谁住哪里谁在哪里这个功能分区特别明确。
王鲁湘:图纸画好以后再开始建。
何利群:对,是这样的,不光是中国都城建设史,实际上在整个东亚的地区的都城建设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王鲁湘:奥,这种都城规划的思想其实在礼记的《考工记》里头就有过,但是似乎过去的都城,并没有这么实现过,是吧,真正的实现落实到地面上头是从咱们邺城开始的。
何利群:对,可以这么说。
王鲁湘:这么说起来的话,就是这个就邺城的地位就很了不得了。
何利群:对,从城市的建设史上面,这些就对以后的都城建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从曹魏邺城到北魏洛阳城再到邺南城,然后再到隋唐的长安城,就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一个中国中古时期的这个都城发展的一个系列。
王鲁湘: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它们之间有一种脉络关系。
何利群:对,这个脉络关系是对我们考古学来说已经是非常非常清楚的一个脉络关系。
王鲁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一条这样的新闻,见诸报端,日本将派遣研究人员与中国方面联合发掘河北的邺城遗址,据说此举是为了解开日本古代都城建制的源流之谜,虽然这一计划最终并未能实施,但由此可见,邺城的营建对日本都城规划的深远影响,其实邺城遗址现在看来虽然已经是一片庄稼地,但在中古时代,它不仅是对日本,还对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古都模式影响甚深,甚至被称为世界古代“华夏型”城市起源。
解说:千年邺城六朝风云,天下英雄逐鹿中原的舞台,最终又何以深埋地下消逝于历史深处?《荒野故都》《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曹操父子在邺城歌舞升平
何先生,这个三台胜境啊,这个建筑应该是什么年代的?
何利群:这个建筑最早啊根据有些碑文记载之类的,应该是元代的一个道观。
王鲁湘:哦,元代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道观。
何利群:对,然后到了现在呢,我们看到基本上是明清以后修复以后的一些情况。
王鲁湘:哦,就是在曹魏的三台的土堆子后面在这土堆子的上头,再又重新搞了一个元明清的建筑对吧。
何利群:这个实际上是在台子的前面,但是也没到最前面,因为这个台子在过去是很大的,后来越来越小。
王鲁湘:实际上过去的台子的话,应该还在这边。
何利群:对,只不过后代漳河的冲刷越来越小。
解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叫三台胜境的阁楼是明清时代在三台的旧址上兴建的一个玉帝庙,解放后还一度被改建成小学,而现在也许只有这张照片还能让我们依稀寻得铜雀三台曾经的模样。
王鲁湘:那现在这个我们走的这个台子,是铜雀台还是冰井台还是哪个台?
何利群:这是三阳台里面呢最靠南面的,是最早是所谓的金虎台,后来到十六国时期改名叫金凤台,我们现在就叫它金凤台。
王鲁湘:那么它是怎么排过去的?是这么排过去的?
何利群:南北向,金凤台的后面是铜雀台,铜雀台的后面是冰井台,铜雀台现在还剩一个很小的一个角,冰井台已经完全被漳河冲得,目前我们没有找到冰井台的痕迹了。
王鲁湘:也就是说这个土堆子比较大一点的也就是金凤台了。
何利群:对。
王鲁湘:那我们上去看看。
解说:1700多年前,三台落成之时,曹操在台上举行盛大庆典,文思敏捷的曹植立成千古绝唱《登台赋》,盛赞铜雀三台雄伟壮丽之景,铜雀台也成为了当时颇负盛名的“建安七子”与曹氏父子饮宴赋诗以文会友的地方,但三台曾经的盛景早已随漳河水东逝而去。
王鲁湘:很有意思,为什么会在这个都城建这么三个高台呢?
何利群:这个最初的规划的目的,三台按我们的理解它实际上是军事防御目的为主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它是朝西面,为什么,无论是曹魏还是我们后来东魏北齐,西面敌人如果要来了,肯定是太行山那边打过来了。
王鲁湘:那是敌面,就是防敌的那一面是在西面,不可能是东面,也更不可能是南面。
何利群:主要还是西面,然后呢它作为一个全城的一个最高的制高点,无论是在城市的瞭望系统还是在别的一些防御系统,它都属于一个很关键的部位,另外呢它后来由于可以说是曹魏的邺城也没有被,在同时代也没有受到别的国家的任何的侵略,三国,无论是吴国、蜀国也没这个势力打到邺城这边来。
王鲁湘:打到这儿来,打到邺城打不到。
何利群:所以这一块儿实际上是一个太平盛世啊,逐渐地就被曹氏父子把它利用成为一个就是。
王鲁湘:一个歌舞升平啊。
何利群:对,歌舞升平,宴享娱乐啊一个场所,虽然他有些朝政他本来是在邺北城,他有他的宫殿区,太极宫,太极殿,这是他的正殿,但他很多的一些接见外国的使臣啊,各方面就移到铜雀台上来了,而且铜雀台最有名的就变成比如说“文姬归汉”,那是文姬归汉所谓的胡笳十八拍那东西,是在铜雀台上。
王鲁湘:演奏的。
何利群:演奏的。
王鲁湘:这个下面是一个村子叫三台村是吧。
何利群:对。
王鲁湘:今天是好像老百姓家里头办白喜,请了这个戏班子在唱戏呢。
何利群:是。
王鲁湘:热闹得很,当年铜雀台也是这么唱戏。
何利群:对,歌舞升平,可是那时这个级别很高,代表了全国的一个最高的水平。
王鲁湘:对,那是国家级的,我们现在走的还是金凤台的这个台顶。
何利群:对。
王鲁湘:只不过是削下来一些了。
何利群:然后这个后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铜雀台了,这排树林里。
王鲁湘:现在在树林子的地方。
解说:遥想当年铜雀三台巍峨耸峙,是邺城的制高点,置身台上,邺城盛景尽收眼底,虽然它最初的防御功能并未能得到最好的体现,但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这里确实是曹操千挑万选的地方。
王鲁湘:我们知道所有的都城建的地方一定是非常讲究的,它一定是要跟四面八方有一种这样一种控制关系,然后它自己成为一个要冲,才可以在这个地方发展成为一个都城的,这个地方具体这样的地理特点吗?
何利群:邺城是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平原的交通线上它是处于一种我们所说的腰缕的位置。
王鲁湘:这里。
何利群:对,对,是处于这种位置,我们所说的我们不能说它是东西交通的腰,但是它是南北交通的腰。
王鲁湘:绝对是南北交通的这个腰。
何利群:然后它这个位置呢我们现在可以从几个方面可以发现它的重要性,首先以我们现在的我们的京,就是最早的107国道,北京到广州的国道,然后我们的京广铁路,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然后现在我们的京港澳高速公路,然后前两年我们的南水北调线路,和今天才开通的我们的高铁,都从这里通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
王鲁湘:就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刚才提到的交通要道包括这个南水北调的这个通道,包括这个高铁啊,京广、京港澳,其实我们把它如果看成是一些大的动脉或者大的这个经络,是吧,它通通那么密集地从这个腰眼这个地方通过,可见这个地方是一个巨大的一个大穴,就是我如果从经络穴的角度来说的话,这个是人体身上的一个大穴所在。
解说:但是仔细算来,从曹魏、后赵到冉魏、前燕,再到东魏、北齐,邺城虽是六朝的古都,但总共的时间加起来不过300年,它甚至从未做过统一时期的首都,这又是为什么呢?
何利群:在北中国,我们说中原北方地区长安和洛阳是我们所大家都知道是作为古都时间最长的。
王鲁湘:对。
何利群:长安它的地理优越性是很明显的,它是属于又有八百里秦川在那里,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然后漕运和那个水利都很发达,另外它的周围有山,防御军事上属于易守难攻的,当年北魏的孝文帝从平城迁都到洛阳的时候,就一度考虑到要把都城迁到邺城,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到洛阳去了,因为他觉得,他为什么到洛阳呢,因为他那时候已经统一了中原北方地区了,不存在关中地区的隐患了,所以他的都城就从平城迁到洛阳,而没有迁到邺城来,就是因为觉得邺城就像你刚才说的,它毕竟给人感觉是一个割据政权来守着我的一亩三分地我在这里,如果我要放眼天下就不是全国性的。
王鲁湘:我要图一个大的鸿业我就好像必须要去长安和洛阳去。
从历史沿革来看,邺城确实非常适合于做一个海河流域的首都,首先,漳河水是属于海河流域,然后从邺城往南就是黄河天堑,西边是太行,也是天堑,往东再远一些便临近大海,更是天堑,所以有这三个天堑的护佑,逐鹿中原的各路英雄都会视它为一个割据政权的福地,这也正是为什么继曹魏之后又有了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那里定都,也让邺城最终成为了六朝古都,但到底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让这六朝古都曾经的辉煌在转瞬间便被掩埋于历史深处了呢?在下周的《文化大观园》中,我们与您继续一起探寻这一方荒野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