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人文 >
    中国每年“申遗”花费3亿 是多还是少?
      时间:2013-08-29 11:30

  申遗时投资动辄数亿 开发时票价堪称暴利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今年6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后,我国世界遗产地增至45处,数量仅次于拥有48处遗产的意大利。在河南安阳殷墟申遗投入2.3亿元,广东开平碉楼为申遗花费1.36亿元,贵州荔波申遗举债2亿多元,河南登封十年申遗共投入8亿至9亿元之巨,直到2008年而丹霞申遗更是创下了12亿至13亿元纪录。

  申遗成功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然而,重申报、轻保护一直为遗产保护者所诟病,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假借“保护遗产、传承文明”之名对世界遗产进行掠夺性开发。某旅行社经理杨琦说:“一张九寨沟的门票钱可以玩遍美国黄石公园、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后还富余一些,我们世界遗产的票价算‘暴利’了。”

  每年各地“申遗”花费3亿 专家媒体怎么看?

  《经济日报》:在一些地方,遗产的文化价值尽管被捧上天,但最终落脚点却是经济价值。可以说,这些地方正是看到申遗成功后的高回报,才不计成本地高投入。这一思路无疑是把世界遗产视为“提款机”,涌动的是急功近利的躁动。一些地方已经陷入“重开发、轻保护”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严重损害遗产固有的文化精髓,有时连地方苦苦追求的经济利益都难以保证。如果把申遗视为生意,其中必然“潜伏”着风险。

  《人民日报》:申遗的巨额开支是在“还债”,是弥补历史欠账。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自然遗产景区必须完整、准确地反映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国很多名胜古迹早已被破坏,在景区内大兴土木、私搭乱建,盖别墅群、修度假村,甚至开办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一而足;亿年地貌、千年古刹面目全非,许多景区不花大钱恢复,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实际上,多数申遗项目的主要开销是用在了拆除违章建筑、搬迁居民、修整道路和恢复古建上。因此,真正应该反思的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为什么我们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会被破坏。可以说,没有此前的破坏,就不会产生日后申遗的巨额费用。

  上海市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表示,申遗花费不能一概而论。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类统称为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数量最大,申请文本要求高,航拍遥测资料耗时久,申请花费也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勤建认为,申遗尤其是非遗保护,相对文化事业整体开支而言,比例并不算高。比起申请,陈勤建更忧虑保护问题。

  “申遗”究竟为了什么?

  申报世界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本质上是为了表明这些东西尽管很美好,但由于缺乏保护需要更多的关注。但是,由于背后隐藏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管价值导向如何,一些地方都是先争来再说,开发利用才是最要紧的,至于背后的文化逻辑、价值导向,也就根本不那么重要了。因此,花费数亿去“申遗”,其实就是去争当文化的“贫困县”,表面上是以文化为主导,背地里却是打着经济算盘。这样的“申遗”值得警惕,这样发展文化的观念必然会让文化保护南辕北辙。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