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单上,《金属之声》惊喜出现。这部首映于多伦多电影节的处女剧情长片在问世之时就收获了不少好评,但被网飞购买,并正式与大热影片《曼克》等一起角逐小金人,还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导演达里尔斯·马德尔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青年导演,作为70后生人,他已有较为丰富的从业经历,之前担任编剧的《松林外》和指导的纪录片《掠夺》都一步步稳扎稳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及至《金属之声》,他首次尝试虚构类影片的导演工作,给影片设置了“摇滚乐手失聪”这样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话题,足见其野心。
《金属之声》是一部兼具作者表达与商业性的影片,不得不说导演在两方面的平衡上展示了自己的功力。故事围绕鼓手鲁本的生活展开,他与女友组成乐队,横跨美国进行巡演。舞台上的他们是狂烈的年轻人,用汗水和音乐尽情表达着自己。然而,不幸却降落在鲁本的身上。某一次演出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听力出现了障碍。身体疾病的到来令人措手不及,以音乐为生的鲁本失聪了。影片捕捉着一个正常人身体功能迅速退化时的无助和绝望,配合以出色的声音设计,还原听力障碍者对外界声音的感知,带给观众一种奇特的身临其境感。影片常常“迫使”观众站在鲁本的角度,模糊音源、降低分贝,让观众也好像失聪般无法辨别影片中的声音和对白,制造出强烈的沉浸感。
鲁本的治愈过程是影片关注的重点,在一处为听障人士设立的专门社区中,他开始了接受疾病的漫长过程。鲁本在影片中被塑造为不善言辞的乐手,性格大大咧咧,在很多情况下他甚至无法组织精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失去听觉让他变得狂躁,但人工耳蜗作为终极解决方式,也不断给他提供着希望。康复机构给鲁本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与聋哑学校的儿童的接触,也让他更加平静下来。影片中段,节奏明显地舒缓,记录着他与自己和解的过程。经历了手术的鲁本,在人工耳蜗的帮助下,可以重新与周遭对话,但外界音源通过人工耳蜗呈现出来的声音,也并非十足清晰可感,而是带有沙沙声,好似受到干扰的无线电波,影片标题中的“金属”,也同样指代助听器这个金属小物件给主人公带来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一开始鲁本与女友露易丝一同在舞台上甜蜜示人,但两人的情感并未走向狗血。出身于富有人家的她,虽然愿意为爱情踏上流浪的路途,但在面对男友生活危机的时候,也借此机会认清了自己未来的道路,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留鲁本在社区中恢复,自己选择离开。影片中段,露易丝完全消失,但却在银幕外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弧光。导演对她的刻画是试图在迷失中寻找自我的女性,而她与鲁本的关系构成了动人的陪伴,而并非“为了你我愿意搭上性命”的无止境付出。如此真实的处理,让两人的互动显得更为有机,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困境降临时碰撞出的火花,也格外动人。
鲁本希望能够通过人工耳蜗重新找回正常的生活状态,而有的人则并不认为失聪是一种非正常,他们拒绝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助听设备,接受手语与唇语的交流。《金属之声》同时也通过男主角的视角,表达了听障人群对自身残疾的不同态度,在这个方面,影片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