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航空飞机坠毁事件令人们对空难逃生的关注提升,而媒体披露出的一些行为让人惊呼“害人害己”:有乘客在事故发生时还在收拾行李,有的甚至起身去拿自己的行李箱。一位空乘对此表示,这些行为都是可能要命的“坏习惯”。
其实,大可不必对相关旅客过于苛责。大家应该就此事反思的是,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到底有多少内容,是教育人做一个懂得各种生活规范、应急常识的合格公民。在学校里没学到,许多乘机者面对飞机上空姐的演示和逃生手册,也常常是视而不见,即便那些惯坐飞机的旅客对逃生设备的使用方法也不熟悉……人们常存一种侥幸心理:飞机失事几率很小,自己不会成为遭难的那一个。
但问题是,根据国际民航的统计,尽管飞机失事几率远小于其他交通工具,但飞机失事常在瞬间发生,如果在高空,除非能顺利迫降,否则一旦坠毁往往同时引发爆炸,旅客生还几率极小。在民航业,一直都有“黑色10分钟”的说法,从全球已发生的飞机事故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航班事故都发生在飞机起飞阶段的3分钟和着陆阶段的7分钟。韩亚航空OZ214航班发生事故的时间也正好是在旧金山机场着陆时。而事故一旦发生,留给机上旅客的逃生时间远没有3分钟、7分钟这么长。业内人士认为,失事后一分半钟内是逃生的“黄金”时间。此时无论是一个常识错误或是设备使用的不熟练,都是致命的。
因此,当灾难发生后,如果还有乘客收拾行李、惦念钱包,在以秒计算的紧急撤离速度前,这不仅是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更可能堵塞逃生通道,使其他人丧失生还机会。
缺乏基本逃生常识的状况,同样也曾发生在地震、火灾等灾难事故中。逃生与生命教育不足,不仅会让人疏于自我保护,也容易让一些人把“自救”误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生命权利。事实上,良好的生命教育,不仅应该包含最基本的逃生常识,也应该让人习得“生命重于一切”的要义。只有这样,碰到极端灾难,人们才能谨守社会行为规范,以相互扶助之力介入社会公共生活,最大程度地为个体生命权放行。
在德国人的生命教育中,一方面,要学会自我保护,同时也要明白自我保护与自我为中心的区别。一个人首先要勇于、善于进行自我保护,才能去善待他人生命。这样,即便在极端的灾难面前,也能防止个体以自我为中心,避免发生诸如拿自己行李堵别人通道的事情。只有在掌握常识、建立规则与秩序、尊重生命的前提下,一个人也才能在紧急状态下更灵活机变地运用知识,拯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承担公共责任。跟指责个别乘客的行为相比,这样的教育,或许才是我们应该仿效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