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社论 >
    规范化管理是无人机行业的自我诉求
      时间:2017-04-21 14:44 作 者:

  4月17日、18日,客流量全国第四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连续两天发生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共造成34个航班备降、40多个航班延误。无人机扰航事件从2015年开始出现,并有呈现出日趋严重的趋势。2015年,全国共发生无人机扰航事件4起,2016年,全国发生的这类事件猛增至23起。包括杭州萧山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和昆明长水机场等国内繁忙航线中枢,都连续爆出无人机闯入机场净空保护区事件,严重影响机场飞行安全。

  安全无小事,频频见诸报端的无人机“黑飞”事件,对于整个无人机行业都将产生直接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无人机的产业重心趋向于普罗大众的消费级的背景之下,数千元就能入手的消费成本,让更多的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民间的无人机存量呈现线性增长,“天高任鸟飞”成了绝大多数无人机操作者的心理常态,这无疑加大了飞行空域安全的隐患性。

  但事实上是,无人机并非是无人管。今年1月中旬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凡违反国家规定在低空飞行无人机、动力伞、三角翼等通用航空器、航空运动器材,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但略显尴尬的是,侦破无人机“黑飞”难度较大,目前从新闻报道来看,还没有肇事者被落地查人。执法者“拔剑四顾心茫然”,表明惩处手段并不能够成为解决无人机“黑飞”问题的单一方案。要让无人机真正飞进可控的视线范围之内,还需要通过规范化管理来实现。

  可以肯定的是,无人机进入到全面的规范化管理,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生因为无人机事件导致的重大飞行安全事故,但包括坠机伤人、侵犯禁区等偶发事件,构成利益损害,这已让无人机管控提上了议程。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加强对无人机的监管,指出要亟需出台系统的管理法规,设立无人机行业准入制度和规范管理部门。

  制度建设是一方面,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民用无人机领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很多产品标准由国内无人机的翘楚来掌握话语权。但对无人机及消费者规范化、系统系、整体性管理的滞后,假以时日,可能会成为国内无人机行业“走出去”的最大掣肘。因为没有解决“何处放飞”的基本矛盾,也就无从向客户输出更多的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规范化管理无人机,这应该是无人机行业强烈的自我诉求,而非被动就范。

  事实上,为最大程度减少“黑飞”造成的不可控后果,国内无人机制造厂商早就先入为主地开始寻找破解问题的抓手。无人机行业领跑者大疆就通过固件的方式来设置包括机场在内的禁飞区和限飞区域,让无人机不至于信马由缰。大疆的这番用意,显然就已经预见到无人机进入消费高发期之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这种技术性的规范,并不能等同于全方面的管理与监督。从无人机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多方的齐抓共管,才是让这个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国家层面制订民用无人机管理办法”,这是专家学者的普遍呼吁。但管理方法这一级的举措,是否能适应并包容无人机将来的蓬勃发展趋势,还有待检验。如果将无人机的规范管理纳入到民用航空法,是否能够更有刚性和力度呢?当下频频出现的无人机“黑飞”“乱发”现象,除了审报流程繁琐之外,和相关法律的有待跟进也不无关系。制定严格、细致的法律对无人机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事关航空领域飞行安全,也符合无人机发展的自身诉求。当然,这需要对无人机包括重量、用途和航程等指标进行甄别,就好比道路交通领域中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车进行区别对待一样。只有细化再细化,接下来的工作才有可操作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