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社论 >
    打造全球新动能的两种方式
      时间:2017-07-10 11:45 作 者: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7日在德国汉堡举行。继2016年在杭州G20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之后,德国接棒中国G20的轮值主席国身份,将峰会主题确立为“塑造联动世界”。显然,世界经济复苏与治理、国际经济合作是两届主办国共同重视的议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上的讲话指出,二十国集团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

  如果说发展是解开世界经济之结的关键法门,那么寻求全球经济新动能就是长期重点。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动机,无疑在打造全球经济新动能方面十分重要。

  打造全球经济新动能有两个重要方式,一是促进经济创新,二是消除壁垒、深化国际经济合作。亚当·斯密曾经在《国富论》中揭示一国财富创造的两种重要原理,一是分工带来的商业、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二则是国际贸易形成的双赢效果。200多年过去了,这两条根本原理对当今世界经济依然有效,只是国际贸易变成了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入的“全球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效果也日益彰显。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中国新经济耀眼夺目的一些现象都是雄辩的说明。当前,世界各个主要经济国家都在加大力度培育创新的环境,中国也正在大力实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习近平在峰会上提出的许多理念,实际上都有大量的中国创业创新案例和经验作为支撑。

  而国际经济合作在当下“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世界经济低位徘徊,贸易与投资低迷。欧洲深受难民危机影响,大选年又遇政坛动荡。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席卷全球,民粹主义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前景复杂化和不确定性日益凸显。

  继续拥抱全球化是中国的坚定主张。反全球化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全球部分地区经济不平等问题加剧,资源分配不公,社会上的被遗弃感和不安全感增强,从而让民心转向打“民粹牌”的政治人物,将他们作为救命稻草。显然,这些是全球化的副产品,不是全球化本身。如何看待全球化,正如习近平此前所指出的,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继续推进全球化,需要优化全球治理。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治理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全球治理的范围不断扩大、主体日益多元、机制持续演进。然而,与此同时,全球治理机制近两年来也面临着严峻考验。

  G20应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G20峰会机制是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全球经济的风险因素不断累积,需通过G20强化各国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经济病灶,以协同联动的合作模式,打破全球各国发展失衡的难题。

  习近平发言最后也着重谈及了全球经济治理。实际上,在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方面,中国有着具体的思路和行动。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G20议题的设置,主动提出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中国对于自己提出的主张一直身体力行,比如始终致力于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在创新和发展方面履行G20峰会确定的指导性意见等。此外,中国还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