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经过半,中国经济在大家的记忆中留下了些什么?是横空出世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是屡战屡胜的人工智能?是愈加严厉的金融监管?还是“跌跌不休”的A股?
其中有些是在计划之中如约而至,有些却来得让人猝不及防、手足无措。“预测”和事实之间虽然隔着一层薄薄的纱帐,但仍为突发情况构建了心理预设。
就在2017年下半场刚刚开启之时,各大金融证券机构也从专业角度给出了各自的报告,对下半年的经济运行、股市状况、货币政策、监管调控方向进行“预测”。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 洪灝:港股仍将创新高,上证还是鸡肋
港股仍将创新高,但最容易赚的钱已成往事。上证还是鸡肋。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大盘股应能继续跑赢,并支持股指走高,比如恒指和标普500,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上证提供一些支撑。这些股指的成分股由大盘股主导,因此将从大盘股走强中受益。然而,我们的配置模型显示,随着恒指在近期的不断上涨,它也在迅速失去配置价值。
我们的股债收益率比较模型(EYBY模型)曾帮助我们预测了2014~2016年中国股市泡沫的始末,并在泡沫破灭后帮助我们安全度过了股市的反复波动,该模型显示在2017年、上证在2/3的时间里将在低于3300点运行,或者说3300对交易员来说是一个强劲的阻力位。这一水平刚好在2015年7月国家队救市资金入市时的点位左右。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股市告别了牛市,挥别了熊市,步入非牛非熊的震荡市
过去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和股市将呈现“双L型”。经济经过30年的高增长,在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渐逝后,用了8年增速换挡,步入波动筑底,向上向下的空间都不大,等待新一轮改革破冰。股市告别了牛市,挥别了熊市,步入非牛非熊的震荡市,向上向下的空间也都不大,等待指数突破或风格切换。
虽然经济和股市呈“双L型”,但结构分化却是天壤之别,市场化的传统行业经过产能出清进入剩者为王,“新5%比旧8%好”,催生漂亮50,价值投资大行其道。新兴行业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洗去浮华,孕育新生,成长股猎手暂且蛰伏。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鲁政委:很可能下半年政策利率仍然不会调整
在2017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调整之后,下半年货币政策的走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如果我们把政策利率定义为由央行所设定的利率,除了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包括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利率、MLF等利率的话,那么,很可能下半年政策利率仍然不会调整。
即使下半年政策利率水平不发生调整,流动性依然存在边际改善的可能性,其主要表现为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之间的利差收窄,或偏高的期限利差的修正。这两个利差是度量货币政策边际变化的重要标尺。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下半年市场利率平滑下行,流动性紧中趋缓
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今年下半年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可能的趋向:市场利率平滑下行,流动性紧中趋缓。
“流动性紧中趋缓”的主要含义是,下半年市场流动性可能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不会大幅宽松,但也不会再趋紧,而是会有所缓和。事实上,上半年流动性是比较紧的,一个直观的反映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5月份仅为9.6%,已下降到历史低点。
我们之所以得出下半年市场利率平滑下行、流动性紧中趋缓的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经济难言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第二,物价水平趋于下降。
第三,金融防风险、挤泡沫、去杠杆初见成效。
第四,人民币汇率趋稳,外汇储备小幅增加。
第五,我国市场利率近半年来的上升实质上已先于美联储加息。
第六,人民银行不会像美联储那样缩表。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无忧,主要矛盾是流动性和监管
一是增长。我们维持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无忧,主要矛盾是流动性和监管的观点不变。二是人民币汇率。我们认为今年以来人民币总体稳定,表面上和美元走弱有关,实际上可能和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内在因素的改变有关。三是流动性。余温尚在,是继续不紧,还是还会再紧,进入敏感观察期。
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情形之一是既去杠杆,又不至于影响增长。情形之二是去杠杆导致风险释放,去杠杆半途而废,重新保增长。情形之三是紧缩仍不能抑制经济增长,经济过热。第三种情形只有在大周期向上时才能看到,从目前情况看,更有可能是第一种情形。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三季度尤其关键。
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迎来周期的异动
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值得留恋,但是经济周期的内生演进不会裹足不前。根据周期并存视角,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迎来周期的异动,呈现“短周期回落+长周期企稳+超长周期崛起”的新状态。
短期来看,随着上轮政策刺激效果退潮,中国经济的短期表现将有所回落。长期来看,供给侧改革的红利有望逐步显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渐次上升将推动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企稳。长短周期交叠之下,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减速增质”将进入白热化阶段,促使宏观政策保持定力,延续“积极财政+中性货币+金融严监管”的合意搭配,助推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们判断,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底线依然稳固,“L”型下行孕育着结构性生机。这将为中国A股市场带来新的投资机遇,消费升级、共享经济、“一带一路”、国企改革等投资主题值得重点关注。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现金为王是一个主要的策略
去杠杆下半年的风险应该是在经济本身。上半年金融市场利率上升,但是对整个的经济并没有明显的传导。但在五六月份我们发现很多媒体的报道,房贷利率开始大幅度上升,上升到1.1倍、1.2倍,一旦银行在金融市场很难融资,最终信贷利率包括信贷本身也会有这样的一个冲击,因此下半年要担心经济回落的影响。
我们认为目前金融市场依然缺乏系统性的大机会。因为你在金融去杠杆的时候,利率短期很难下去,所以债市目前还没有到大的拐点。同时经济开始出现下行的风险,股市从盈利来看也缺乏整体性的机会。因此,短期从大类资产配置来看,我们认为现金为王是一个主要的策略。
我们所说的现金为王并不是长期看空中国经济,我们对中国未来反而应该更加有信心,它是在对长期做一个有意义的尝试,我们应该关注哪些资产长期有机会。第一,中国的债券类资产长期肯定是有机会的;第二是进口替代的方向。
但是年内短期其实不用着急,目前我们的经济去年开始去杠杆,开始出清了。但是金融市场,这是一次出清的好机会。如果我们下定决心在金融市场来一次出清,短期大家可能会比较难受,但是长期会迎来希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下半年需密切关注融资成本或将上升的问题
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这两个支柱的角度去看,接下来求稳应该是最为重要的目标。也就是在降杠杆、金融稳定、服务实体经济三者之间保持好平衡。下半年则需密切关注融资成本或将上升的问题。
此前表外业务、同业业务、资管业务、通道业务等加杠杆过于迅速,金融业降杠杆是当务之急。但是与此同时,也要关注到在这项工作大力度推进的过程当中,市场的运行情况是不是能够保持稳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是不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下半年融资成本可能上升、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有可能出现下降的问题,因为银行负债成本的上升很大程度会转移给中小企业。
一是,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总体上还是要以稳为主,根据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出发进行,保持流动性平稳运行,需要的话可以考虑继续运用政策工具,而且是低利率的政策工具,目的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
二是,建议在合格抵押品机制上做一定的改进, 使中小银行获得资金更加便利。
三是,在下半年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存款准备金率定向下调,以使得金融机构获得更多可贷资金,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光大证券国际研究所所长张文朗:金融严监管是影响下半年增长与市场走势的关键
金融周期的拐点渐行渐近,年初预测的“类滞胀”症状明显,而金融严监管是影响下半年增长与市场走势的关键。美国在金融周期拐点之前未见强监管,为何我国严监管不期而至,是来去匆匆还是步步为营?我们认为严监管不仅针对某些金融乱象,而且剑指“三重门”。
“一重门”,剑指金融虚火,金融周期加速上行阶段信贷与房价互相强化,我国信贷中介链条远超美国次债危机之前。我国中小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从批发市场加杠杆的顺周期现象明显。
“二重门”,剑指虚实之间,信贷错配错用、借新还旧现象或甚于美欧金融周期高点之时。货币非中性,不仅影响物价,而且通过信贷分配渠道影响经济结构和实体经济表现。
“三重门”,剑指实体经济,企业资金回报低迷,部分反映信贷错配错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