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社论 >
    突破“卡脖子”问题需要素配置更加集中
      时间:2021-02-22 17:50 作 者: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下称“深改委会议”)强调,要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卡脖子”这个词近来屡被提及。从去年11月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到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牛年伊始召开的深改委会议,都谈到了“卡脖子”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这次深改委会议给出了更多解决路径,这就是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等。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实现了要素配置更加向“卡脖子”领域集中,其余方面问题的解决也就能水到渠成。

  “要素”包括很多方面,但基本有三个,就是资金要素、人才要素、市场发展要素,三者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突破“卡脖子”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事实上,近年来,包括财政方面正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有数据表明,2019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2143.6亿元,比上年增加2465.7亿元,增长12.5%。与此同时,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2019年华为研发投入1317亿元,增幅达29.8%,在企业研发方面起着“领头羊”作用。

  其次,突破“卡脖子”问题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相关文件,在首批(2019年度)遴选建设104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确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突破“卡脖子”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庞大的人才基础,并有效建立起其上升通道。在这个方面,我国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基础还要牢靠。拿美国来说,其理工科毕业生的比例已经低于40%,而我国这一数字达到了60%。人数基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产生更多拔尖人才,没有“拔尖”就没有突破。要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未来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关于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措施就体现了这一点。

  培育好“基础”的同时,也要对已经“拔尖”的人才给予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物质待遇。拿两院院士评选来说,这是最高的学术荣誉,属于国家重器,不可以轻易授予。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努力突破“卡脖子”瓶颈的今天,有限的院士名额应该更多向“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专家倾斜。

  其三,突破“卡脖子”问题,还要有市场力量的助力,尤其是科研成果的大规模及时商用。

  毫无疑问,既然是“卡脖子”,那就说明我们在这个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是存在距离的。距离的缩短和超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就需要在市场应用方面,国家可以给予相关投入主体更多的空间。饭碗要端在自己的手中,碗中要装着自己的粮食,可能自己的粮田产量还不够高,但如果不去“吃它”,以后也就没有人会去“种田”。

  总之,“十四五”已经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至关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正如上述深改委会议所强调的那样,发挥举国优势,以改革的手段,促进要素配置向“卡脖子”领域集中是必然的途径。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