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社论 >
    国有资本引领,创新制造业融资方式
      时间:2021-07-07 17:45 作 者:

  日前,工信部、证监会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意见》在完善金融财政方面,提出了三种途径。

  一是发挥各类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出资组建优质企业培育基金。二是加强企业融资能力建设和上市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三是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支持投贷联动、投投联动,引导金融机构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

  为制造业创新融资方式主要是为了扶持中国制造业发展,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规模”,而央行也多次表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有关统计显示,截至7月5日,年内共有188家制造业企业IPO上市,首募资金超1300亿元;148家制造业企业增发融资超1900亿元。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5.62万亿元,同比增长38.8%,已连续16个月保持增长。毫无疑问,政策正在发挥作用。

  制造业融资难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制造业贷款不良率相对较高。在公布制造业贷款不良率的工农建交四大行2020年年报中,各项贷款不良率在1.56%-1.67%之间,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介于4.2%-6.03%之间。不良率较高显示了制造业产能过剩下的竞争比较激烈,但也可能有部分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出现问题。

  国企融资并不存在问题,但制造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制造业的升级主要靠设备投资与研发,而这种投资的回报周期比较长。然而,传统信贷模式多以企业的经营现状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多在一年以下。这种短期资金本身难以匹配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和货款回款周期,更不必说设备升级了,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升级的进程。

  资本市场看重的是成长性,追求短期收益。比如大量风险资金与产业基金流入互联网领域,通过不断地投入资金制造规模垄断效应,估值就会上升,那么投资就可以升值和套现。但制造业很多企业处于产业上游,主要从事零部件、原材料、设备等生产,市场本身规模性较小,导致企业在成长性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更多地需要靠技术积累,比如在德国有大量中小企业成为工业领域的隐形世界冠军。

  目前,IPO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从细分行业看,主要是医药生物、电子等“科技基因”含量较高的新兴制造业最受资本市场支持,也包括具有规模化特征的机械设备、化工等传统重资产制造业。此外,如果从更广泛的资本市场看,汽车电池企业行业融资规模较大,因为目前正处于智能汽车的竞争阶段。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关注的依旧是行业与企业的成长性,比如半导体、汽车电池等行业就受到追逐。

  因此,对于新兴产业中的成长性制造业企业,融资可以更市场化,比如引导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支持创新型、成长性制造企业股权融资以及上市。对于大型制造企业,它们可能更容易在银行获得融资,应积极推进其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券等。

  但是,很多从事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高端仪器设备等领域的企业,可能既缺乏规模性,也缺乏成长空间,而它们恰恰是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这部分企业的融资就需要投贷联动,投投联动和投、贷、补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意见》也提出,推动优质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快在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布局。

  总体上,创新融资方式支持制造业,需要政府和国有资本发挥引领作用,比如提高对制造业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建立“政银担”三方合作模式等,为先进制造业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