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社论 >
    加强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合理区间
      时间:2021-08-17 18:22 作 者:

  国家统计局8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经济受多重因素影响,主要指标增速均有所回落,但仍处在合理区间。

  7月份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主要表现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6月份回落1.9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8%,比6月份回落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25亿元,同比增长8.5%,比6月份回落3.6个百分点;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比1-6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等。

  造成相关指标增速回落的原因较多,比如7月高温、暴雨以及部分地区局部疫情带来的影响。河南、江苏、湖南等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不同程度上均比上月有所回落,就是受洪涝灾害以及疫情影响。其次,去年经济受到疫情影响导致主要指标增速前低后高,今年受基数影响主要指标同比增速会呈现前高后低的现象。

  从数据看,经济恢复的动力有所减弱,7月份包含天气、疫情等意外因素的影响作用不能夸大,关键是去年受疫情冲击时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增速换挡期与结构调整期,而疫情增强了增速换挡期的减速特征。显而易见的是,疫情对中小企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盈利能力弱,大量传统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业)倒闭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虽然当前我国失业率总体平稳,但仍有两方面问题需引起关注。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失去工作后滞留家乡,新增工作岗位因为企业担心疫情风险、经济预期尚未完全恢复等原因而大幅减少,使得一些农民工短期内无法返城找到工作,影响了收入。乡村地区的消费增速还有待提振,甚至与2019年相比有负增长现象,足可以看出一些农民收入在降低。

  另一方面,从全国数据看,1-7月份城镇新增就业8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4.7%。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6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6.2%,毕业生失业率依然较高,表明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较弱,总需求有待进一步恢复。

  传统上,中国会采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投资的做法进行逆周期调节,刺激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但目前这两个方式都存在巨大的问题,即会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的债务,而其拉动的仅仅是传统部门的产能,与巨大的投入成本相比,几乎无法创造长远价值,同时也会因为资源被长期投入这些低效部门,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投资本身也越来越难以发挥刺激作用,而债务空间也接近极限。

  当前主要挑战是消费亟待提振,其背后则是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仍需优化的现实。长期以来,金融、互联网以及房地产等部门在市场中收益最多,实体经济中的民营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金融与房地产结合推动了居民杠杆率不断攀升,一些互联网平台的发展需要更规范。这些部门对实体经济构成了压制,并通过分配和债务抑制了消费。

  部分实体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低,导致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但人们生活成本则不断提高,变相削弱了购买力,尤其是楼市导致居民部门债务率已经超越一些发达国家。如果不调整结构并改善分配,这个问题将长期导致中国经济处在较低的增长水平,尤其是居民债务率短期内无法降低,消费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

  中国需要利用好当前外部环境复杂的窗口期,接受一定的低速增长,稳步改革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为更高效率与更高质量的发展打下基础。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强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此过程中,既要为调整与改革创造空间,又不能让保增长“喧宾夺主”。与此同时,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推动落实短中长期的制度建设,为社会稳定与结构性改革服务。

  结构性调整是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进行利益调整几乎难以实现,但中国存在制度优势。为了长远的发展潜力、效率与质量,中国正在以稳中求进的方式以及系统性的思路将改革进行到底,这也大幅增加了国内外高质量资本对中国长远发展的积极预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