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读书 >
    钱文忠呼吁读懂《百家姓》:我们不能数典忘祖
      时间:2013-05-13 15:45

  

点击进入下一页

 

  (记者鲁艳红)“您贵姓?”这大约是陌生人见面最常问的一个问题。但你知道你姓氏的来源吗?不久前《百家讲坛》立足于人们“寻根问祖”的情怀,策划了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对每一个姓氏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解读。按照《百家姓》504个姓的先后顺序,逐个解读,为各姓氏追根溯源,梳理每一个姓氏的第一得姓始祖和得姓渊源,给出“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的历史解答。日前,同名图书《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在京首发,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称:“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我希望通过讲解《百家姓》让中国人了解这些姓氏的起源发展,从而理解为什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它只有568个字,包括504个姓氏。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看似简单的文字排列,却折射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给出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历史解答。《钱文忠解读百家姓》根据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四字一讲,共21讲。涉及《百家姓》前80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关于各个姓的文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等。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钱文忠深感中国人对传统的东西往往“假熟悉真陌生”,他说:“今天能够接着‘人之初,性本善’而随口道出《三字经》前十句的人,恐怕不会很多;就《百家姓》而言,除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外,还能对它有所了解的人,或许也很少。”

  被问及为什么《百家姓》会被选作蒙学读物,钱文忠解释,姓氏对于中华民族极其重要。我们有时会用一句很重的话:“别忘了自己姓什么!”他说:“《百家姓》汇聚的不是一般的汉字,而是作姓用的汉字,这就不一样了。以家族为中心、视血缘区别亲疏,乃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全民族的重要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百家姓》正是为了从小对孩子进行传统价值观的教育。”

  解读《百家姓》

  不是就姓论姓

  记者:您在《百家讲坛》开讲《百家姓》后,掀起了一股民间寻根热。现在纸质版图书正式出版了,书的内容与电视节目上所讲的有什么差异吗?

  钱文忠:主体框架与讲座内容是一样的,但在语言上进行了润色,把完全的口头语变成了书面语,还增添了许多讲座中因为时间关系未能展示给大家的关于姓氏的小知识和名人趣闻。

  记者:您并不是第一位解读《百家姓》的人,那么您来解读《百家姓》有什么新观点或者新思路?

  钱文忠:原有的百家姓研读著作多是就姓论姓,介绍每个姓的基本知识;而本书的外延很广,既有宏观的姓氏文化,如改姓的几种情况、中华姓氏的来源等等,还借说姓氏讲了很多历史文化及传统礼仪的知识。

  记者:您这本解读《百家姓》的书,基本的材料来源是哪里?是查阅《通志·氏族略》这样的原始典籍还是整理网上的资料?

  钱文忠:各个姓的主要线索是网上的知识,然后对照《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原始史料或工具书进行了查证核实,涉及到历史人物或典故时则参考了“廿四史”里的记载。

  解读《百家姓》

  唤回传承感

  记者:与其他的国学经典相比,《百家姓》的教化意义似乎没有那么大,那您为什么还要选择来讲它?

  钱文忠: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家族血缘观念是很强烈的,强调的是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这种观念正逐步动摇,很多人都“数典忘祖”。为了唤回人们对家族的认同感,多一些传承感,我觉得《百家姓》还是值得一讲的。

  记者:我们知道,您第一次上《百家讲坛》讲的是《玄奘西游》,后来怎么想起开始讲《三字经》这样的“蒙学经典”呢?

  钱文忠:“三百千”(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所以成为蒙学课本,自有它的道理,比如有着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的优势。中国的传统文化既然有了很大的断裂,为了重新拾起,从这些给孩童启蒙的典籍入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毕竟“三百千”里讲的都是最为浅显的传统知识。

  记者:您如何看待《百家讲坛》这种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钱文忠: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对于习惯了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其表述方式是相当艰涩难懂的。而《百家讲坛》考虑到这一矛盾,精选一些浅显的、当代人更感兴趣的传统话题,请一些业内的学者、专家予以通俗易懂的解读,我觉得是从实践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功德一件。

  学习蒙学经典

  不可全盘灌输

  记者:姓氏对于当代人的影响远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了,比如有的小孩不再随父姓,而随母姓,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钱文忠:这是必然的,随着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等的冲击,女权主义也在中国有了市场,人们的个人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后出现某人既不姓父姓也不姓母姓的情况也未可知。这种趋势有利有弊,好处是人们少了些束缚,人格更加独立,思维更加开放,利于社会的创新进步;坏处同样是因为少了束缚,有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加没有敬畏之心。

  记者:您觉得最应该接受蒙学教育的是哪些受众呢?是成年人居多还是孩子居多?

  钱文忠:从长远来看,当然是孩子居多,毕竟他们是未来嘛;但从紧迫性上来说,还是成人更有必要。当然了,这也许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传统文化里精华部分的复兴,也不是靠读几本蒙学经典就能解决的。

  记者:您说过传播国学“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那么成年人到底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教育孩子呢?

  钱文忠:这是有些媒体曲解我的意思,断章取义。我说过: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缺失的结果。这个时代和社会固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有些东西还是要坚守的。当然,在这些蒙学经典的利用上,父母切不可全盘不加取舍地灌输给孩子,有些内容要结合现实加以解释,让孩子理解得更为全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