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读书 >
    周恩来平生最恨“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时间:2013-06-13 16:28

  周恩来1941年春,在重庆曾作过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到“母亲冷落的坟地还在日占区,自己多么希望能回家乡去清扫坟上的落叶啊”!因为南京到淮安只有300多华里,周恩来的思母、思乡之情倍增。

  

 

  周恩来(资料图)

  1941年春,周恩来在重庆曾作过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到“母亲冷落的坟地还在日占区,自己多么希望能回家乡去清扫坟上的落叶啊”!因为南京到淮安只有300多华里,周恩来的思母、思乡之情倍增。

  淮安近在咫尺,而且是解放区,但为什么没能成行呢?1991年10月25日,周恩来的生前卫士韩福裕对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秦九凤揭开了谜底:1950年1月,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动员干部过好“土改关”所作的报告中,曾坦陈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4年前没能回老家的原因。他说:“那时我就想从南京到淮安去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他接着说:“但我考虑再三,终究没有回去。

  当时我考虑是下边三个原因:一、淮安当时虽是解放区,但从我和蒋介石等国民党要人的多次谈判中,我判断出蒋介石迟早是要打内战的。如果我当时回去了,淮安的周家、淮阴我外婆的万家都是名门望族,亲友很多,一些因我回去而见过我的亲友等人,有的必然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二、当时我们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所属的苏皖边区政府正在搞土改,我回去后,周、万两家我的亲戚中会有部分人因为与我这层关系而给地方土改带来困难。三、当时时局不稳,我回淮安就必然牵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地方各级领导,给他们增加安全保卫和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烦。

  平生最恨“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那一套

  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曾谈到,她的爸爸周恩寿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在有生之年没能回淮安老家看看,而其原因是“伯伯在时,伯伯不准”。

  周恩寿因身体原因,按照兄长周恩来的意见提前内退回家。退休以后,他经常叨念:15岁离开老家淮安,转眼已经四五十年了,真想回家看看!为此,他曾不止一次向周恩来提出回家看看的请求。有一回,周恩寿被周恩来叫到中南海西花厅观赏盛开的海棠花,周恩寿乘着周恩来兴致很高的机会委婉地说:“哥哥,听尔辉来信说,驸马巷老家的房子太破旧,尤其是你住过的房子,再不修就要倒塌了。淮安县委已经说了,要帮着把房子修葺一次,先把住在里面的几户人搬出来。要不要我回去一次,看看怎么修?”

  周恩来随即明确回答说:“不用了。淮安县委来人,我已经给他们讲过了。院里的住户不需搬迁,我们的房子,尤其是我住过的房子,要塌就让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许翻盖维修,更不允许搞什么纪念馆组织群众参观。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义的那一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只要活着,就不许搞。”

  即便如此,周恩寿仍希望有商量的余地。周恩寿仍据理力争:“你是总理,你回去有光宗耀祖之嫌,我平民百姓一个,难道也不能回去看看吗?”

  周恩来没有丝毫退让之意:“不能,就因为你是周恩来的弟弟!你想想,如果你回去,县委能不派人接待你陪同你吗?明摆着要给地方的同志增加负担。添麻烦的事,你又何必去做呢?”

  1965年春节前夕,周恩寿得悉周恩来要平掉淮安祖坟时,再次提出专程回故乡料理此事,既为哥哥分忧、带头移风易俗,又实现自己探望故乡的愿望,一举两得。当他提出这个请求时,周恩来还是拒绝了,坚持让侄儿周尔萃回去办理此事,还是那个道理:“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来的弟弟。你回去后,省里、县里都要接待你,既影响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费。还是等在西安的尔萃回去办吧,他母亲在淮安,是探家,不会惊动地方领导。”

  这一思想,贯穿了周恩来的一生,也是周恩来没能回老家的主要原因。周恩来不仅自己坚持这样做,而且他的同胞兄弟也被迫作出情感上的牺牲,在有生之年没能回淮安老家看看,留下终身遗憾。

  周恩来1941年春,在重庆曾作过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到“母亲冷落的坟地还在日占区,自己多么希望能回家乡去清扫坟上的落叶啊”!因为南京到淮安只有300多华里,周恩来的思母、思乡之情倍增。

  不想让自己的家获得任何特权或照顾

  韩素音在其所著的《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一书中认为:“周恩来没有回淮安,因为他明白,他如果回去,他的各门亲戚马上会得到地方官员青睐和特殊照顾……这是难以避免的。”“尽管他在那里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但是他并不怨恨那里的房屋,也不讨厌淮安。他只是不想让他家获得任何特权。”

  周秉德曾听成元功等几位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人员算过一次,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两年间,前来敲西花厅大门、自称是周恩来亲戚的不少于100人。

  1963年7月22日,周恩来在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所作的报告中,谈到过好“五关”时也曾提到:“我参加革命的时候,一个亲戚也不来找我。解放后,来到北京,当了总理,都来了,有100多人。”这些人当中,难免有些人是想要得到特殊关照的。正因为如此,1964年6月,周恩来在京剧现代剧座谈会上再次谈到过“五关”时说:“我常说改造并不是把共产党除外,而是把我们自己摆在里面。每个人都要一直改造到老,改造到死,这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比如:“对亲属问题,建国以后我就下了个决心。我说,我那个家暂时不要回去。为什么?我是个封建家庭出身的人,你回去,你不一定见他,他就可以拿你的名字到处吹嘘,他说他是总理的什么人,那个地方就受压力。”由此可见,周恩来之所以没有再回故乡淮安,不是因为对淮安没有感情,而是不想让他家乃至家乡获得特殊照顾。

  事实也确是如此。住在故居的八婶母一次患病,被县委送到淮安县人民医院治疗。周恩来获悉后,写信给淮安县委:“前几日接到县人民医院一信,知我婶母的病最近又复发。陶华来信说你们也常派人去看望和治疗。谢谢你们亲切的关心和照顾。”他在信中还特别提到:“我婶母的病我知道是无法治疗的,今后一切治疗还要麻烦你们(请县人民医院治疗好了),不要向外地转治。如果治疗无效,一切后事也请你们代为办理。但要本着节约和简朴的精神办理。现寄去200元作为治疗和办理后事的费用。如不够时,请你们先垫付,事后说明支付情况,我再补钱去。”八婶母去世后,他再次致信淮安县委的负责同志,寄去婶母安葬费、善后费及尾欠垫款25元,并叮嘱:“我婶母家还有陶华等人,今后她的生活费用均由我这儿接济,请当地政府对她勿再予以照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