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读书 >
    写给时代的“励志书”
      时间:2017-05-19 14:39 作 者:

  书名:漫游者说: 一个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作者:彭富春 出版者: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陈华文

  本书不仅是学者个人的记忆书写,也是这个时代励志的传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彭富春的新著《漫游者说:一个哲学家的心路历程》并不是学术著作,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诚挚的感情,追溯求学、生活、工作之旅。

  本书前言中,彭富春写道:“我自比漫游者,我自说漫游的故事,或许有人会问: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漫游之路?我的回答是:也许它只是一条奋斗者的道路,一条自强不息的道理,一条追求爱、智慧与美的道路。”作为哲学家,对于本书写作的目的,他解释可以更堂皇一点,或者更“拗口”一些,然而他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写作本书的初衷。本书的字里行间,并未大规模地引经据典,也没有长篇累牍地讲做人做事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地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故事。作为名家学者,他能以如此之低的姿态,用接地气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呈现个人的喜怒哀乐,这分明是一种可贵的人文情怀。

  书中,彭富春在讲述第一次前往大学之路的篇章中,动情地写道:“到了大学,我不会住在破旧的房子里,担心暴风雨的到来,不会只吃米饭、咸菜和辣椒酱,也不会穿被人穿过的旧衣服,我也不会因没有钱而看不起病了。大学将是一个新的世界,我将成为一个新人”。当前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对这段话可能无动于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序幕徐徐拉开,整个社会都热爱文学,探讨文学作品成为从城市到乡村共同的话题。当时年轻的彭富春,也是文学爱好者。然而伴随知识视野的扩大,大三时,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哲学、美学,他甚至萌生过转专业的想法。文学需要激情、想象力和生活阅历,而哲学强调理性、反思、论证和推导。彭富春接受过文学的系统训练,同时对哲学也如痴如醉,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互补与交融,又使得他对于哲学的分支学科——美学情有独钟。

  那个年代,也是哲学、美学走红的黄金时代。当时,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是青年人心目中的学术“男神”,当时李泽厚的系列论著,也深深地吸引彭富春。彭富春留校工作两年后,报考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美学专业,师从一代大家李泽厚。本书中,彭富春回忆了初次与李泽厚结识的往事。当时,初出茅庐的他,到北京参加研究生面试,带着紧张的心情,见到了李泽厚。“他给我一本书,并指明了其中的章节,要求我明天译出来,后天交到哲学所办公室。这就是我面试的任务。”如此看来,那时候的面试,确实考验专业水准。彭富春专业基础好、外文底子也不错,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提交了面试作业。

  最终,彭富春如愿到中国社科院考取研究生,在北京认识了很多名震海内外的学者。作为名师的弟子,李泽厚认为研究西方哲学与美学,必须懂得两门外语。“从事科学研究就是要做一个孤岛上的灯塔守望者,如果不能忍受孤独的话,你们最好不要当哲学家。”对于导师这句话,他至今都铭记在心。彭富春写道:“作为李泽厚教授的学生,如果要成为他那样的学者,那么我也必须让自己生活在孤岛之中,哪怕在滚滚红尘中有无数的欲望和诱惑。”本书不仅是学者个人的记忆书写,也是这个时代励志的传奇。在书的“独白”之中,彭富春写道:“作为漫游者,我知道路途是遥远的。它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但任何一个边界的转换都能敞开新的地平线,在那里可以看到大地上最美丽的风景:日出与日落。”这寓意深远的文字,在每次阅读之后,灵魂都在阵阵颤抖,带来一股砥砺前行的力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