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大退档低分考生事件,终于有了结果。8月11日,北大承认退档处理存在不合规,决定申请补录被退档的两名考生。不过,关于此事公平与否的争议仍未结束。
退档事件的起因是,今年北大在河南国家专项计划理科录取8人,被退档的第7名、第8名分数分别为542分、536分,比第6名667低了足足100多分,遭遇了比较罕见的断档情况。于是北大对第7名、第8名考生予以退档,退档理由是考生入学后完成不了学业会被退学。北大完成退档手续后,录取了第二志愿两名考生均分为671分的考生。
但是不管如何,就录取程序而言,两名考生符合国家专项计划的录取条件,北大拒第一志愿考生,而取第二志愿考生的做法不合规。而且分数过低,极有可能无法完成学业的理由也不够充分。这也是北大此举饱受争议的原因。如果北大都不遵守规则,那么其他高校就有理由依样画葫芦。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通过专项计划进入名校的部分学生的确面临学业困难,但是高校不能先知式地预判考生无法完成学业而拒录考生。这个理由无法令人信服。有舆论把北大的这个退档理由比喻成彩票公司以中奖者没有自控能力、乱消费为由拒绝支付奖金。专项计划本来就是一项高考扶贫计划,是为了弥补由于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农村学生上名校难而采取补偿措施。其次,对于通过专项计划录取的学生,扶上马送一程也是教育扶贫的本意,高校理应健全帮扶机制,给予学业困难的学生帮助。实际上,不仅通过专项计划进入名校的考生可能出现学业困难,通过普通计划的考生也有不少挂科等原因退学。
不过,此次退档争议也反映了国家专项计划存在的制度漏洞。一方面,从高校录取情况来看,政策照顾并不一定精准抵达最需要照顾的群体。高校在分配名额时更倾向于生源质量高的贫困地区,而不是考虑地区贫困实际以及教育发展程度。高校录取的专项计划考生集中于少数地区、少数重点高中,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政策的初衷。另一方面,当前国家专项计划的录取标准不够精准,实施国家专项计划的高校主要为双一流高校,一本线的最低标准设置的确有些偏低。
对此,既应该优化名额的分配,同时允许高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国家规定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要求,从而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而最终推动招考分离改革,赋予高校真正的自主招生权,让高校成为真正的招生主体,如此或能更好实现政策倾斜的精准度,既让高校招到满意的学生,也让处于弱势地位的考生堂堂正正进入名校。
(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