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读书 >
    影视公司,集体走在悬崖边
      时间:2022-05-10 15:36 作 者:

  影视行业正经历十年来的“至暗时刻”。

  “一夜回到解放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近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忍不住感叹:“走势太低迷了,最近一段时间不敢看电影市场数据”。

  回看今年的1-3月的总体票房成绩,中国电影行业的确过得并不如意。尤其是3月多地疫情“反扑”,全国票房创下2013年以来历史最低,仅有9.1亿元,直接跌回2013年的水平;第一季度的总体票房成绩,也回落到2016年水平。

  随着光线传媒、万达电影等各家影视上市公司在4月陆续交出2022年Q1财报,A股传统电影公司的业绩过半数亏损局面,更坐实了这一点。巨头尚且如此,中小玩家的处境不言而喻。

  连线Insight从各梯队中,选取了万达电影、光线传媒、中国电影、横店影视、上海电影、华谊兄弟、金逸影视和ST北文8家A股影视公司的财报进行分析。

  除中国电影保持着相对平稳的经营状态外,其他公司大多出现净利暴跌。

  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以上8家影视公司,仅有4家万达电影、光线传媒、中国电影和横店影视,勉强实现盈利。

  即便少数影视公司实现了盈利,也不能掩盖影视行业总体盈利水平的萎缩。

  据连线Insight统计,万达电影、光线传媒、中国电影、横店影视、上海电影、华谊兄弟、金逸影视和ST北文等八家影视制作公司,第一季度的累计总净利润仅1.16亿元。

  可以对比的一组数据是,这几大电影公司在去年同期的累计净利润约12.88亿元。其中,仅ST北文出现亏损,其他企业均实现盈利。

  这意味着,这些头部电影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水平都较去年同期出现了大幅下跌。

  与往年一样,“疫情”反复所带来的负面连锁效应,成为了中国电影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绕不开的亏损理由。

  受2月春节档的加持影响,1、2月的电影行业还算有相对不错的市场表现,但3月开始,全国多地疫情“反扑”,一线城市的影院在半休止状态下的艰难维系,票房明显大跌。

  这意味着,各家影视公司Q1财报的亏损数字只是冰山一角,疫情对票房、业绩状况带来的真正影响到Q2财报才能有所体现。

如今,第二季度已经时间过半,若不出意外,上市电影公司的二季度业绩表现或还会继续滑坡。在疫情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今年影视行业的整体走向、何时迎来春天都尚不可预测。但所有人都意识到,影视人要过一段苦日子了。
  
  01 影视公司无人欢喜:冷清的市场,惨淡的业绩

  继续亏损,这是今年一季度国内影视行业上市公司的真实写照。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报告》指出,受新一轮疫情扩散影响,今年3月,全国影院经营遭遇重创,影院关停比例逐日走高,到3月底已达54%。加之,热门影片持续供应不足与大盘持续下跌形成了恶性循环,2022年3月,国内票房数据直接跌回了2013年的水平。

  与冷清的电影市场相差无几,头部影视公司们的业绩也不如意,甚至有些惨淡。

  根据A股影视公司业绩表现,连线Insight对以下八家公司的净利润情况进行了统计。

  通过各家业务表现,可以看到三类影视公司的身影:一类是中国电影、上海电影这样的龙头企业;一类是华谊兄弟、万达电影等传统影视公司;还有一类是从其他行业跨界而来的影视公司,比如ST北文。

  先看四家盈利企业。在影视公司陆陆续续交出的2022年Q1财报里,利润下滑成为主流。

  依靠着第一季度主导或参与出品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熊出没·重返地球》《穿过寒冬拥抱你》等5部春节档、元旦档作品,作为中国影企中的“老大哥”中国电影“逆行”而上,成为净利最高者。

  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电影营业收入9.46亿元,同比减少24.83%;净利润为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9.32%。

  虽然净利润不论同比还是环比,数据均有所下降,但中国电影的创作、发行、放映、科技、服务等五大业务板块,在第一季度均平稳发展。

  中国电影手中的“存货”影片也不少。除了《奇迹·笨小孩》《长津湖之水门桥》等多片已经上映,待上映的还有《人生大事》。此外,计划2022年上映的多部影片《独行月球》《宇宙探索编辑部》和《暗恋·橘生淮南》,也在制作中。

  老牌民营影企的光线传媒,同样成为实现盈利的少数者。

  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光线传媒净利润约0.75亿,但如果剔除合伙企业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光线一季度实际的净利润是1.51亿,超过了中国电影。

  重押爱情、喜剧、小型社会题材等成本低、高回报的类型片投入,并且培养新人成为影片主创团队和主演,成为光线传媒实现盈利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些低成本的影片一旦票房表现好,就很容易实现盈利,还会有版权收益作为补充。

  并且,光线传媒今年还计划以自有资金0.75-1.5亿元,不高于13元/股的价格回购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脚踏院线、制作两大业务的万达影城,虽然也实现勉强盈利,但并不乐观。

  财报显示,万达电影公司一季度营收34.61亿元,同比下降16.01%;净利润4499万元,同比下降了91.42%。

  院线关停是影响业绩的主要原因。作为影投“老大”,万达电影规模远超于其他同业。第一季度,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后,万达下属影院曾一度关停超过400家影院,也就是过半影院暂停营业。

  另外一个影响净利润的原因是,不同于去年同期有春节档重点影片《唐人街探案3》保驾护航,今年万达电影未有主投主控的王牌影片上映。

  并且由于疫情原因不得不延期上映,未来一段时间的上映计划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为此,万达电影还作出了业绩预警,其称预计影片延缓上映,可能会让其无法完成业绩承诺。

  作为万达影投、大地影投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影院投资公司,疫情也一定程度造成了横店影视的Q1净利同比“腰斩”。财报显示,其净利润约7549.09万元,同比下降了55.89%。

  盈利的公司勉强度日,亏损的公司更是“惨痛”。

  华谊兄弟的亏损额超过其他几家电影同行。要知道,在辉煌时候,华谊兄弟一家的总市值就能超过这8家上市公司的现总市值。

  连续亏损4年后,2022年一季度,华谊继续亏损,约1.32亿元,同比扩大了156.19%。

  财报显示,华谊兄弟再次遭遇了主控项目缺失的问题,一季度仅有参与投资或联合出品的《反贪风暴5》《穿过寒冬拥抱你》两部影片上映。

  而曾经出品、发行过《战狼2》《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你好,李焕英》的ST北文,因管理层内斗、财务造假疑云等琐事缠身,难谈盈利。

  与华谊兄弟“同病相怜”,同样连亏三年后,2022年一季度ST北文仍继续亏损,约2082万元,总营收也只有490万元。

  另外,ST北文的过往项目进展也不乐观,比如几年前开拍的《封神三部曲》《749局》《诗眼倦天涯》《来都来了》还在后期制作中,发行似乎也陷入了停滞。

  只以院线业务为主营,无其他主营业务辅助的金逸影视,抗风险能力自然比其他家更差。

  财报显示,金逸影视一季度暂停营业的自营影城最高达到91家,占全部的47.64%。一季度亏损约4162.77万元,同比减少347.87%,净利润的降幅创下2020年一季度以来新低。

  相比于其他几家亏损的院线类公司,上海电影的亏损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原因在于非院线类业务——发行业务的抗风险能力。

  值得警惕的是,第一季度的业绩并不能完全反映本轮疫情对影视行业的真实影响。

  从3月疫情开始严重化至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电影市场,接连受到疫情“巨震”,其他消费能力较高的一线城市也不间断地受到疫情影响。

  经历惨淡的清明档、五一档,各家影视公司在本属于淡季的Q2季度,或也拿不出亮眼数字了。

  02 影视行业上演“花式”自救

  在电影行业经历两年多疫情、观众观影习惯已被深刻改变的后疫情时代,整个影视行业已经从上到下,调整、创新了一系列经营模式。

  在影视寒冬与新冠疫情的叠加效应下,这两年,大批头部电影公司选择发展电视剧等非电影业务,作为分摊电影业务压力的开源节流方式。

  与电影行业不同,电视剧、网剧等视听领域,因疫情开始提速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CVB)曾统计,2020年疫情期间,有线电视与IPTV收视时长上涨40.1%,电视机前每日户均观看时长近7小时。

  因此,2020年4月,一向以电影为主营业务的光线传媒,敲开电视剧的大门,当月一口气发布了《山河枕》《君生我已老》《她的小梨涡》等14部剧集片单。

  布局电视剧市场的,也不止电影公司。

  相比于上游的出品方可以不投资、撤项目或暂停开机,作为影视行业的发行放映端,发行公司是较被动的。

  将主营业务版图拓宽至产业链上游,实现了从院线公司向影视剧公司的转型,成为不少发行公司的自救方法。

  因此,除了华谊兄弟、中国电影、光线传媒等电影公司,横店影视、万达电影等院线公司,也前后加大了自家的电视剧业务布局。

  除了转型电视剧,被迫转行其他新业务的公司也大有存在。

  相比起电影公司尚且可以“自救”式维持,传统院线早已食不果腹。不少传统院线私下里接起了将电影院改造为“影楼”的业务,甚至改造为室内篮球场、剧本杀店等。

  有些公司会根据场地使用时间、拍摄套餐,进行不同价格的收费。比如,大地影院曾推出698元的场地租赁服务——除了可以使用场地2小时,还会为其提供2杯果茶、一大桶爆米花和2个衍生品服务。

  万达影业更是动作频频。除了增加创新商品在影院的销售比例,还在去年8月开设了首家沉浸式剧本杀门店“万影寻踪”。

  不仅如此,万达电影在今年2月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今年会从内容创作、发行、渠道全产业链开展,将IP授权剧本杀合作,并通过自营、联营等模式运营。

  去年大火的元宇宙风口,影视公司自然也不愿放弃搭乘东风。

  今年春节档上映的《奇迹·笨小孩》,联合了数字衍生品发行平台丸卡,推出限量数字藏品,试图为低迷的影视行业注入新活力。

  影视公司在自救,明星也在找副业。影视剧开机率降低,艺人拍戏机会减少,众多演员无戏可拍。从2020年开始,原本只出现在荧屏的一二线明星、偶像争相进军直播带货,被不少网友调侃“明星的归宿都是带货”。

  不过经过一轮的大浪淘沙后,明星带货如今已经进入2.0时代。像朱梓骁、贾乃亮等准备长期做直播带货的明星留了下来,将直播带货走向常态化。

  比如,因出演《一起来看流星雨》走红,而后因舆论风波退出娱乐圈的朱梓骁,曾许久未出现在荧幕上。之后他签约MCN机构愿景娱乐后,在抖音全职带货,才活跃起来。

  婵妈妈数据显示,去年11月,朱梓骁在抖音带货达人榜中排名第七,期间一共直播35场,几乎做到每天开播。

  影视行业如履薄冰,生活在底层的素人演员更是举步维艰。有人转行做剧本杀DM、短视频演员,或是直接放弃演艺事业。

  但不论是影院转型,还是演员转行,在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看来,这些增收方式并不能本质解决影视行业的困境。“术业有专攻,影视行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内容为王。从剧本到备案立项,再到融资,拍摄和发行,每个环节都有较高的壁垒。不论是制片单位还是宣发公司,都要拿出优质作品才能真正为自己保驾护航。”

  03 苦等下一个春天

  影视行业一直期待拐点的到来。

  影视公司过的最滋润的时候,是2009年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第一批民营影视公司的兴起,到2015年影视跨界并购、借壳上市成为风潮那段期间。

  不久后,行业便迎来了“寒冬”。中文投数据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9月,23家A股影视公司中,半数出现业绩下滑,149家新三板影视公司有62家出现亏损,“寒冬”言论也随之而来。

  2018年,影视行业因政策调整,开始进入漫长的行业大洗牌。

  2020年疫情的出现,提前加速了洗牌进程。于是,大批中小公司退场,头部企业饱受冲击,困在亏损的泥沼里。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仅2020年上半年,从事与影视相关的公司中,约1万3千多家注销或吊销,远超过2019年全年注销影视公司数量。

  如今,影视行业已经经历三年疫情冲击。电影行业二八效应显著,这意味着对于中小型电影公司来说,这场为期三年的影视寒冬过于漫长,死伤一片。

  用莱可传媒CEO&制片人陈蓉妍的话概括,头部公司怯于创新保平安,腰部公司则有随时被“腰斩”的宿命。

  因此,存活下来的玩家,也不再比拼谁跑得快,而是谁的抗风险能力强,并且能活下去。

  “多家出品公司分羹一部电影,是行业内抱团取暖、共度难关的非常明显的现象。”向凯指出“近几年拍一部高投入、大制作的电影,基本都是几十家头部电影公司联合出品。比如,《长津湖》出品方有16家,《你好,李焕英》出品方有27家,《我和我的父辈》出品方36家。若在以往,类似等级的电影,1-3家出品方就能搞定。”

  国家电影专资办发布2021年度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上映新片572部。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片仅40多部,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电影,支撑着行业头部公司。

  “今年的影视行业,总体表现或比2020年更惨淡。”向凯对连线Insight分析,“这波疫情和2020年疫情对影视行业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

  “三年前疫情刚开始时,老百姓口袋还有余粮,所以疫情控制后,影迷还有能力报复性消费,行业回春较快。”向凯进一步解释,“但去年下半年至今,各行业裁员潮不断,影视行业主要消费群体比如都市白领的收入明显受损,与此同时电影票价也不断高涨。所以,今年电影市场表现并不比2020年乐观。”

  的确如此,在几轮疫情反复下,今年整个行业的电影定档节奏都开始放缓。

  连线Insight整理发现,距离端午档仅剩20余天,目前仅有两部影片定档。分别是王千源、倪大红等人主演的犯罪片《猎屠》和爱情电影《遇见你之后》。

  至于之后几十天还有多少新片加入,以及目前两部定档影片是否临阵撤档,都暂且无法下结论。

  除春节档、国庆档以外最重要的票房产出档期暑期档,也是同样情况,截至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头部项目正式定档。

  那么,影视人翘首期待的拐点何时到来?

  向凯对连线Insight分析,“行业各家公司都在观望市场风向,待疫情转好后再伺机而动。今年影视行业的拐点不会来临太早,或可能在国庆节或11月后,才能出现转机。”

  影视市场的冷清还在持续,在疫情反弹的当下,影视从业者们面临的又是一场艰难困苦的耐力战。所有人,都在期待“春天”的到来。

(蚕豆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